这个潮汕人三次出任泰国总理,并受邀参加天安门阅兵! 潮汕先民因历史原因乘红头船出海外谋生,他们海上航行的艰辛,临危不惧,顶风而上,正是有这种勇气、这种以冒险拼搏、同舟共济、诚实守信的红头船精神,在严峻的考验面前,艰
潮剧|潮剧一级演员林初发 林初发,国家一级演员,1993年毕业于汕头文化艺术学校,2002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表演大专班。主攻小生行当,启蒙老师曾义藩,后师承国家一级演员、潮剧表演艺术家陈学希。现为广东戏剧家协会理事。成功饰演《双玉蝉》中的沈梦霞、《恩仇记》中的施子章、《狄青出使》中的狄青、《东吴郡主》中的刘备、《德政碑》中的张昌宗、《薛丁山哭灵》中的薛丁山、《忆十八》中的梁山伯、《京娘送兄》中的赵匡胤等人物形象。曾获
画家李小列:从「北大荒」画到了北师大 李小列,祖籍广东饶平,是原中共中央工交政治部群工部部长李伟之子。1977年高考恢复后,他考入北京师範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曾是北师大的一位数学老师。1988年以后,他
林玉裳: 箧荜里的潮州文化灵魂—— “家庙+传承+工夫“ 2023年3月13日,首届广东省友谊奖颁奖仪式在广州举行,这是广东省政府为表彰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而设立的荣誉奖项,2022 …
一条短视频,集齐潮州市17个国家级“非遗” 今天(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就在日前,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潮州市的潮州菜烹饪技艺、珠绣项目榜上有
揭阳石雕 揭阳石雕是一种具有浓郁广东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是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艺术。揭阳石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未清初,主要有石狮、石牌坊、石像等,尤以石狮最负盛名。 揭阳石雕的代表作有普宁洪阳德安里的石花屏、榕城周厝祠的壁屏等。揭阳石雕在唐代就很有名气,清末至明初进入鼎盛时期,留下了许多传世精品,名闻遐尔,饮誉海内外。明嘉靖二八年修建的翁梅斋墓,墓前石翁仲及
存在33年,珍贵老照片讲述潮汕铁路曾经的辉煌和沧桑的往事 潮汕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完全由民间资本修筑的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一个里程碑,潮汕铁路的成功修筑标志着中国铁路建设进入商务铁路时代。 这条1904年 …
潮汕习俗:农历六月廿六“土地爷生” 福德老爷,流行于南北各地。由古代社神发展而来。又叫伯公、大伯公、福德正神、土地公公、土地伯公、福德公、土地公,地主爷,土地爷、福德、土公、土地、土伯、土正、社神、社公、社官等,琉球称为土帝君。福德正神,或称土地公,土地公是管理土地之神。汉族民间以其造福乡里,德泽万民,所以尊称为「福德正神」。潮汕地区的人们都称之为福德老爷,“伯公”,或“老伯公”,其庙叫福德庙。 农历六月二十六日,是土地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老汕头的味觉记忆 ——汕头自开埠后,美食文化逐步发展,伴随着城市历史,留下了很多味觉记忆,有一些小吃、菜品乃至于经营模式,对后来汕头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请客吃饭这件事 老汕头的菜馆与美食早在清代晚期,汕头埠就陆续出现了一些饮食店,这也是当时汕头商业繁华的见证。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3月汕头《鮀江辑译局日报》就刊登了育善街一品珍酒楼的“告白”(即广告),里面写到:“汕头,商务繁盛之区,巨商贵客来往,足以游
百年前的潮汕大地震: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地震灾害影像 ▲左图为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拍摄于1870年的潮州三元塔,1918年的潮汕大地震将塔六层以上塔身直接震塌,第六层内室亦崩去一角。右图为201 …
12个书斋成古村落特别文化印记,清末民初到新乡“起大厝”的华侨不忘办学兴教哺育子弟 民国三十三年(1944)的《广东年鉴》提到:“粤有华侨,喜建造大屋大厦,以夸耀乡里。潮汕此风也甚,惟房屋之规模,较之他地,尤为宏伟。富贵之家,住屋 …
潮州籍女画家张热云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23年1月13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公布2021年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名单,潮州籍女画家张热云荣耀入选。 中国美术家协会是由中共中央书记处领导,中共中央 …
祖籍潮州,履历丰富,今出任香港科学院院长 据香港文汇报消息,香港科学院近日举行第七届周年大会,由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分子生物学家卢煜明获选为新一任院长,担任创院院长7年的徐立之随即卸任。新任副院长则由数学家
棉城李厝巷口的桃花仙井,你可知道其仙氣由來的傳說? 棉城李厝巷口(即教授巷對面)有口古井,被稱為「桃花仙井」。傳說,這「桃花仙井」的水能治病消災,驅瘟祛邪。 「桃花仙井」的仙氣從何而來?那得從明朝的 …
潮州民间传统手工艺品-香包 潮州香包,是潮汕地区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在南宋时,潮州便已流传儿童佩戴香包辟暑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制作“扎绒粽球”或用香木雕成“粽球”状,裹以色彩艳丽的绸缎或布料,名曰“辟暑笼”,供儿童佩戴辟暑驱邪,并以示纪念屈原。当时的“辞暑笼”便是香包的始祖。后来,人们对“辟暑笼”进行改进,把包香木改为用绸缎缝制小袋,内装香料,因其香气袭人,故称“香包”。此外,形制亦变化为千姿
这位潮汕人在抗战时赴前线,建国后变身外交官,曾与撒切尔夫人讨论香港回归问题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在那些烽火岁月中,抗战队伍里不乏潮汕人的踪影。我国著名革命家、外交家柯华就是其中之一 …
潮汕习俗—请新仔婿 旧时封建礼教,姻亲关系中有许多繁文缛节,“请新仔婿”便是其中一项。 请新仔婿之前,岳家必先为其做生日。备办了长面、寿酒、猪脚、鸡蛋等礼品,送到女婿家。按旧例俗,从此,女婿便必须年年为岳父母祝寿。 请仔婿,必先“行帖”。须备两个红帖,一给亲家,一给女婿,写明了请仔婿因由及时间,放在帖盒里,再加两个茶包(内包锦糖),命人送到女婿家。女婿家回帖,则表示接受邀请。旧社会行此俗者,必是书香门第、绅耆、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