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笔记499 视频

潮汕话|潮汕方言“鹞婆叼鸡囝”

儿时在农村常听大人吩咐,要提防“鹞婆叼鸡囝”。“婆”潮语读作“波5”,就是“姑婆”的“婆”。我好纳闷:为何要提防的是“鹞婆”,而不是“鹞公”?心想“鹞公”比“鹞婆”更凶才对呀!后来大人又说:“鹞婆有母的,也有公的。”于是追问:“既然叫婆,怎么是公的?”大人指着墙角的大竹篓反问:“笚(读卡4)婆是母的?”对呀,笚婆就是装鱼虾的大竹篓,何来公母呢?再后来,我又见到了被称作“蚝婆”,难分公母的大牡蛎。

潮汕地区的端午习俗,你知道多少?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潮汕人 …

侨乡的亭,潮汕有故事

  亭是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造在路旁或花园里。亭子的出现始于宋代,据说与狄青为开拓南方疆土有关。如今亭子遍布全国各地。亭有大有小, …

两位潮剧演员即将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昨 天 央视CCTV-13新闻频道 《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报道 《戏曲名家齐聚一堂 武术节目将再现经典》 发布了202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的彩排画面 其中我们也看 …

潮州话里的潮州文化—从猪槽到暹罗

潮州话有一个流行极广、颇具幽默感的熟语——从暹罗诐到猪槽。意谓话题甚广,滔滔不绝。今天就从它切入谈潮州话里的潮州文化。不过,我想换个顺序:从猪槽到暹罗。也许这样更合乎常人的思维习惯:由近及远,自源到流。 猪槽,主要在农村,是重要的养猪用具。“猪槽”一词,表明潮州人喂猪是投料入槽(不是撒地面);其高频率的使用,反映潮州农村养猪业较重的分量、较高的普遍性。 有点匪夷所思的是,

潮汕这个著名侨乡,走出三位华侨作家!

龙湖区外砂镇(现分为外砂、龙华两个街道)是一个著名侨乡,从这里走出去的华侨中不但涌现了众多工商界巨子,而且出了不少文人墨客。王君实、沈侠魂、陈述 …

潮汕也有姓迟:临朐四杰之一迟凤翔

  明代,山东临朐一位迟姓才子出任京官,为官清正,不阿权贵,并以廉著称,受到朝廷的赞赏。晚年引退回乡后,在家著书讲学,成为县内的四大才子之一。 …

潮汕文化|潮州话的正反对语

潮州母语,包括口语、俚语、俗语、歇后语。它本真质朴,属于草根文化,是中华汉语文化的一个矿藏,有待人们的珍爱与开发。如果你有意收集其正反对语,十分有趣,也很神奇。笔者已捡拾了若干,撷取几则供读者品赏和娱乐。  浊对清,衰对兴,偏邪对正经;内对外,嫁对(母子),相怨对(口皮)破;甜对苦,“安”对(女亩),(不会)生对大肚;俗对雅,咸对(斩食),无粕对有坪;邪对正,戆对定,惰做对力拼;输对赢,坐对行,

潮汕民间姓氏故事

姓文化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欧洲人普遍使用姓氏历史还不上400年,有些地区直到20世纪尚未普遍使用。1935年,土耳其以法律形式规定使用姓氏。1875年, …

潮汕台风史话

台风(Typhoon),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的热带气旋为台风或飓风。北太平洋西部(赤 …

缅怀!姚璇秋先生逝世一周年

2022年7月2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曲学院荣誉教授,广东潮剧院名誉院长姚璇秋同 …

什么是潮汕?

嘘!文中有神明出没 看完文章记得领取专属神明壁纸 这是一处你的舌头比脑子更熟悉的地方 牛肉火锅、生腌、工夫茶 …… 先于“潮汕”这个地理概念被人们熟知 ( …

潮汕文化——潮汕话之方言南北东西话地名

凤凰山乌岽天池  不久前到澄海访友,猛然发现澄海隆都和东里相邻两镇有四个村地名特别有意思:上西、下西、上北、下北——全部由方位语素构成。  汉语地名中方位语素的运用,是地理空间元素在地名内涵中的呈现手段。含方位语素的地名,以某一视点(站位)的方向或特定区域内的方位命制。地名在“东、西、南、北、中、上、下、前、后、内、外、边”等字的使用上,全国各地情形相似。但在潮汕地区,表示方位的字有自己的特点,还

潮汕话|潮州人, 你会说潮州话吗?

本栏9月25日拙文《潮州人,你自信吗?》谈了坚定潮州方言、潮州文化自信的话题,很快就有朋友给我泼冷水说,多少潮州年轻人已经不会讲潮州话了,还谈何“自信”?  这句话,真的是击中潮州方言的痛点。不得不承认,现实中潮州方言境况并不好。潮汕地区好多年轻人已经不爱说潮州话,或者不会说出流利的潮州话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成效十分明显。遗憾的是,出现了全盘否定方言的不良意识和做法,甚至有一些学

潮汕方言|潮州头搭、头踏与搭头仔

头胎生下的儿子,潮人称为“搭头仔”。乍听起来,“搭头”似乎很“土”,其实,它不但不土,而且很“文”。  搭头,是“头搭”的倒装词,而“头搭”亦称“头踏”、“头达”、“头答”,大概从元代开始,就是戏曲、小说中的常用语,专指官员出行时,走在最前面的仪仗,如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  老夫此来不张伞盖,不摆头踏,你知老夫的这意么?  《西游记》第十二回:  来到东华门前,正撞着宰相萧瑀散朝而回,众

潮汕话|潮汕方言——话说“阿勇食曲奇”

来源:潮州日报去年9月7日,我在潮州日报“潮州文化”版上刊发了小文《有趣而古雅的潮州话》,算是本人有关潮州话系列随笔的开篇。文中谈到,潮州话存在变化多端的连读变调现象,还卖了一下关子:“连读变调的规律实在复杂,容今后专文再聊。”8个月过去了,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众所周知,潮州话有8个声调。我们可用下面8个字的读法为例,感受这8个调类:诗(1),死(2),四(3),薛(4),时(5),是(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