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潮阳传统工艺——核雕

核雕是中国汉族民间的微雕工艺。桃仁、杏仁、橄榄仁、核桃雕刻的工艺美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核雕的制作与其他雕刻技法基本相同。首先 …

潮汕濠江区,即将腾飞,潮汕历史文化!

提及当今汕头发展的热土,你会想起哪里? 我会说是濠江!   图片来源:烈华文化传媒 濠江是一幅古老的画卷 故事融入老巷,融入山水,融入曲戏 濠江也是一面 …

潮汕特产|南姜白贡腐

南姜白贡腐是久负盛名的潮汕酱菜佳品。首创于澄海东里镇的樟林。 樟林的繁荣昌盛起始于清代嘉庆年间,南社港成为广东开展与东南亚各国贸易的重要港口,有人将它称之为“红头船的故乡”,不少樟林人搭乘红头船前往东南亚各国谋生。港口繁荣也带来整个樟林的繁荣,樟林数乡连成一片,有“六街四社”之说,铺户林立,豪宅华屋成片,寺院宫庙随处可见,丈夫出外谋生,侨眷在家,平日拜佛食斋,以求清静和祈祷家人平安。

潮汕特产|樟溪荔枝

樟溪荔枝果园面积多达一千七百亩,种植品种繁多,主要有:三月红、妃子笑、黑叶(乌叶)、桂枝、糯米糍,尤其是安溪管理区的桂味荔枝,更是果中珍品,该果树枝长而疏,叶小呈浅黄绿色,果圆形,裂片峰刺手,果皮浅红带绿,核小退化、肉厚、爽脆清甜有浓香,口感极佳,沁人肺腑。每到盛夏季节,樟溪镇到处叶绿果红,优质的鲜果迎来了四方商贾,商贸十分活跃。

潮汕特产|樟溪龙眼

樟溪种植的龙眼,品类繁多。以草铺、石硖、福眼等优稀名种为主,并已形成连片果林基地,分布在全镇各村庄,面积多达三千亩。一簇簇的绿色果园,尉为雅观。尤其是刘厝埔、龙光、锡坑、烈火、新民等管理区,更是产丰质优,品味独特。主要分水蜜和沙蜜两大类;水蜜型龙眼特点是:果实圆球形,特大, 平均果粒重17克,肉白软晶莹滑稍韧;汁多,剥壳流汁,淡甜带蜜味,可食部分70%,果皮黄褐,如福眼,乌圆。沙蜜型龙眼有草铺、石

潮汕特产|橄榄菜

橄榄菜是一种闻名遐迩的潮汕杂咸小菜,不仅海内外的潮汕人喜欢,很多外地人吃后也都赞不绝口。不但如此,乌橄榄菜还与菜脯和咸菜一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潮菜原料,用它来炒饭或蒸肉,能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油香美味。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青绿色的嫩橄榄,与咸菜叶一起熬制之后,会变成黑亮如墨的乌橄榄菜呢?而且这样一种风味独特的黑色食品,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被创造发明出来的呢?  有这样一个创制乌橄榄菜的民间传说:每年夏天,

潮汕特产|潮州鱼露

早在宋末,潮州便有了腌制鱼露的“萌芽”。当时,饶平拓林湾渔民把加工咸鱼时排出的鱼汁经贮藏、煮制,成为一种美味的调味品,这就是后来的鱼露。现今的鱼露,是以海产杂鱼和江河小鱼为原料,经加盐腌渍自溶,酶解为人体易吸收,具有特殊鱼味的液体,再经提炼、精制而成。鱼露色呈赭红,味道鲜美香醇,富含钙、碘、蛋白、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潮州鱼露制作方法:1、盐腌:一般在渔场就地加部分盐,趁鲜腌渍;2、发酵:通常以自然发

潮汕特产|潮汕蘸酱:三渗酱

这是只在潮汕地区才能看到的身影,是潮汕酱料中最边缘化又最挑战人味蕾的一款。 吃血蚶、鱼生、烟筒钗(海钉螺)所蘸的三渗酱,酸甜可口,不说的话很多人都不知道是由梅膏酱剩料晒干磨粉,加南姜麸、糖、醋等混合而成,集酸甜苦辣咸五味于一身,尤其是那浓烈的杏仁味绝对个性十足,用料虽然卑微却有着难以想象的美味。 三渗酱既有酸味,又有辣味、甜味,还有南姜的奇异香味,十分鲜美,主

潮汕特产|潮汕蘸酱:南姜醋

在粤菜的专业烹饪术语中,有一种被称为潮州姜的料头,那就是南姜。所谓料头,简单说就是用来炝锅起香增味的食材,比如中餐的蒜头或西餐的洋葱。就一道菜肴的色香味来说,料头往往起着极关键的作用。 将南姜称为潮州姜,大约是认为南姜这种异香是潮州菜独特的气味吧。而且这种认同,应该还包括了这么两层意思:潮州出产的南姜品质好产量多,潮州人喜欢并且经常食用南姜。南姜虽然与生姜一样为多年生草本

潮汕特产|潮汕蘸酱:姜米陈醋

这个酱汁顾名思义就是姜米和陈醋的混合。何为姜米?就是把姜洗干净、去皮、先切片再切丝最后切成粒状的东西,因形似米粒所以叫姜米。姜米陈醋这个酱汁在潮汕,绝对是吃冻花蟹的专属配酱。 冻花蟹是潮州打冷的一绝,没有尝试过的人绝对想象不出将大海蟹煮熟之后不趁新鲜吃,反而是要放在冰箱中数小时后才拿出来成为人见人爱的一道菜。事实证明这样的吃法其实更觉鲜美,蟹肉丝丝缕缕,冰凉的感觉配上姜米

潮汕特产|潮汕蘸酱:梅膏酱

有一首叫《正月桃花开》的潮汕民谣。讲述一位假装怀孕的妇女,在一年中各个月份最想吃到的食物。歌词中提到一种叫“青梅槌白糖”的民俗食物,指的就是这梅膏酱。潮汕、梅县、福建上杭一带出产肉厚核小的青梅,但由于青梅不易保存,于是潮汕人多把青梅加盐和糖腌制成如同果酱一样浓稠爽滑的梅膏酱。一份完美的梅膏酱,应该是这样的:颜色自然橙黄,无沉淀;色泽光亮饱满,不浑浊;香气酸甜适中,不刺鼻;酸梅果肉清晰

潮汕特产|潮汕蘸酱:蒜头朥、葱珠朥

这两兄弟可谓师出同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基本每家每户必备。“朥”在潮汕方言里,是猪油的意思,潮州人喜欢用猪油来炸蒜泥,慢火炸至金黄色就成为“蒜头朥”,是调味的妙品。在珠三角地区,蒜蓉蘸料大多是过一下油,略带辣。但是潮人却是会细细慢慢炸,让蒜头的香味彻底跳升到另一个阶段。猪油放上葱花还可炸成“葱珠朥”,新鲜的葱花在热朥中均匀煎炸至焦黄,关火后利用余温将两者的香气彻底混合融合,可口开胃,

潮汕特产|潮汕贡菜

潮汕有许多带“贡”字的食品:“贡菜”、“贡腐”、“贡菜脯”、“贡豆干”等,有的人将这个字理解为“进贡”的“贡”,这是错的……  在省城广州的大小食肆,正式上菜前常有一小碟“贡菜”供食客“磨牙”。此“贡菜”切成细长条,看起来绿绿的,吃起来脆脆的。有人说这种“贡菜”是特指某一种植物,有人说与“进贡”皇帝的“贡”有关。二说皆谬,其实“贡”字不过是“酵”字的音转。潮汕方言中有“香到‘贡’倒人”、“臭到‘贡

潮汕特产|高堂菜脯

菜脯,即萝卜干。因萝卜在潮汕俗称“菜头”,故称“菜脯”,是潮汕地区的特产之一。产于广东省饶平县高堂镇的菜脯更以其色泽黄珀鲜艳,味道香甜,肉厚酥脆等特点而著称,深受群众喜爱。高堂菜脯美味香甜,除萝卜质优外,还有其独特的腌制方法:腌制时,按萝卜数量的多少在沙地开挖一堀,腌制前,先将拔起的萝卜去掉叶片,放进盐水桶里浸泡片刻,捞出来之后将其一一排在比较平坦的地面上晒日,当天晚上再将萝卜片放进盐水桶浸泡片刻

潮汕狮工艺

在潮汕大地的祠堂、庙宇门前,可看到许多器宇轩昂的石狮子,它们雌雄成对,遥相呼应,气势凌人。石狮子 狮子的故乡在非洲、中亚、西亚和美洲等地。我国人民第一次见到狮子,当在东汉顺帝年间。此后,虽然狮子不断传人,但数量有限,见者不多,艺人只能凭着口口相传的一鳞半爪进行想象,认为狮子充满着神异的色彩,是“食虎豹”的“殊方异物”。因而,出现了狮子肩上平添一双飞翔的翅膀,头上饰以单角或双角,身上饰以

潮汕珠绣

珠绣工艺是在专用的米格布上根据花之源自主设计的抽象图案或几何图案,把多种色彩的珠粒,经过专业绣工纯手工精制而成。 用针穿引珍珠、玻璃珠、宝石珠,在纺织品上组成图案的刺绣。珠绣具有珠光灿烂、绚丽多彩、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的艺术特色。 珠绣主要有珍珠绣、玻璃珠绣等。珍珠绣始见于隋唐。据《通典》记载,隋代京城游乐场里的艺人“盛饰衣服,皆用珠翠”。唐代《杜阳杂编》记载,宫廷有珠绣被面

潮汕百年履痕-潮汕历史文化;

潮汕百年履痕 《潮汕百年履痕》是2001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春晨、陈历明。 内容简介     前言 一、开埠前的潮州府(潮汕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