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出圈!潮汕“广场舞”亮了 一声清脆的“嘭”,一根木槌在手中飞转,在一次次“8”字形的转动中顺着抛物线飞出指间,下一秒又牢牢停在掌心。身穿戏服、脸画油彩的少年们双手持槌,伴着节奏明快的锣鼓声变换队形,大步向前…… 这个场景开启了不少潮汕孩子的英雄梦,玩转英歌槌,跳起英歌舞,是街头巷尾最热闹的场景之一。英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舞蹈艺术,也是广东潮汕地区潮阳一带最受欢迎的“广场舞”。 林泽加是汕头市潮阳区
潮汕文化——潮汕习俗|汕头捕鱼习俗 渔民以捕鱼为生,解放前生产工具十分落后,渔船全是木帆船,既没有通讯设备,又没有天气预报,风云变幻莫测,死生只在瞬息之间,因此留下一套独特的生产习俗。每年正月初五过后,渔船要出海捕鱼时,必须到海滩拜海神,以祈出入平安,渔产丰收。建造新船,必先择日看时,然后在船坞安上龙骨(即渔船的中心骨架),并用妇女戴头的银制高鬃,插上金花红绫,放在龙骨处,名谓“压槽母”,候墨绳打毕,才将其收回家,意谓可获头棕(高产
潮汕文化——潮汕习俗|汕头渔洲蔡社 汕头市龙湖区渔洲蔡社蔡社位于汕头市区东北部,新津河南岸,西邻陈厝寨,东连打铁洲,北接旦家园,南边是汕头粮仓。属龙湖区鸥汀街道。人口约0.5万,旅外侨胞约0.5万(据本人老辈人说:在新加坡的蔡社后裔比该村的人口还多),为著名侨乡之一。因以蔡姓为主,故名。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汕头市鸥汀街道渔洲片区,几个乡里都会轮流举办赛大猪、民俗游艺活动,庆祝福圣公妈生辰。相传渔州龙乡的福圣公妈庙创建时,是由吴厝、陈厝
潮汕民俗——肚兜 【导读】肚兜又称“抹胸”,潮汕人叫“肚腰”,盖围于“肚”而系于“腰”之故。潮汕地区的肚兜呈略扁的八角状或者椭圆状,利用边角料拼缝而成,左右对称的二三层以上厚布料,表面用几十块三角形小布片拼接而成,其上边角部缝有长布带子以供吊挂于脖子上,两侧边角也有带子供围到腰背扣绑。潮汕地区的很多小孩子常年都是带着肚兜,为的是避免大人没有及时给孩子添衣保暖而生病。潮汕人认为,肚子(俗称“软肚”)是身上比较柔弱的部
潮汕民俗文化|潮州的两次葬 于潮州西部山区的田东乡,旧时代有一种说法流传织锦:人生能做完三件事,就算“仁至义尽”:头件是替上辈人做“风水”;二是给孩子完婚娶媳妇;三为盖房子建住宅。 做“风水”被列为人生的头等大事。一般人死之后,请风水先生找个地方,一次掩埋就算完事。田东人做“风水”要分二次埋葬,一般为三四年,特殊的要历经60年之久才能做完“风水”。 第一次埋葬称“大葬”或“寄土”。在山上选择好地点挖穴
潮汕民俗文化|潮州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传统剧目在潮剧中占据重要地位,有《荔镜记》、《苏六娘》、《刘明珠》等精品剧目;传统折子戏《扫窗会》、《杨令婆辩十本》、《闹钗》汇聚了传统潮剧的精华,被誉为“百花
潮汕文化——潮州歌册《龙井渡头》 歌册不能仅是“家族记忆”杨佩华给汕头大学学生说唱潮州歌册《龙井渡头》。 歌册潮韵,联结了四代人“广东管落潮州城,潮州各县各有名,别县事情不必唱,单唱海阳乞人听……”20世纪50年代的汕头市华坞村,每到太阳西沉之时,一位歌声优美的老妇人便会在自家院子里唱起潮州歌册中的名曲。 歌声传入邻居的耳中,又口口相传,不到半小时,院子便被闻歌而至的村民们挤满了。围坐的村民们时而安静聆听,时而跟着老妇人浅声哼
潮汕民俗文化|惠来县高跷虎狮 惠来县东陇镇寄陇村的高跷虎狮舞,是有着300年历史的传统舞蹈,该舞以猫科动物狮虎兽的原型而得名。由于当地习惯把狮虎兽读虎狮,且是踩着高跷而起舞的,因而称为“高跷虎狮”。传说中,狮虎兽能驱魔降邪。因此每当新春佳节,当地民众便跳起此舞,祈望新的一年合社吉祥平安。另者,为营造浓烈的氛围,该舞充实了武术表演。两者合一,既有威猛、滑稽、憨态可笔的狮虎舞,又有刚劲有力的武术博击;既有2米高的舞蹈造型,又有围成
潮汕民俗文化|潮州习俗之“奉财神” 潮汕地区的商家商户,不论生意大小,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向有奉拜“财神爷”之例俗。谁是“财神爷”?民间的传说是范蠡,据说范蠡在辅越王勾践功成之后,识其只可共患难而不可同欢乐,因而弃官出走,泛舟五湖经商,自号“陶朱公”。他的生意点到必赚,极为兴隆,故名联有“五湖寄迹陶公业”之句,后来人们敬若财神,誉为“财神爷”。传说奉拜“财神爷”,能招财进宝,生意兴隆,于是,这一天的商户“老板”、“头家”们
潮汕日历 2024潮历 正版视窗杨经纬主编签售版 家己人的文化日历 全新的封面设计全新的内容排版 新鲜的潮汕美图全面的品质提升 2024《潮历》|全新登场啦 2024《潮历》新品 2024《潮历》亮点 2024版《潮历》封面将代表潮汕 …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潮汕催生礼送祝福 催生,又称催产,是产妇在临产前后,其家庭成员、亲戚朋友以及助产妇女等人,通过赠送礼物等多种方式,祈望婴儿顺利出生,母子平安的一种习俗。赠送各类食品是母亲为临产女儿催生最常用的办法。这些食物的品种、数量、制作方式,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定和特有的含义。产妇的娘家人通过这种形式,祈望产妇吃下这些食物后,能够补充体力,并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力量,寄托了他们对产妇顺利分娩的祝愿。 蛋是母亲送给临产女儿最常见的
潮汕民俗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木偶戏(揭阳铁枝木偶戏) 铁枝木偶(纸影戏)传入粤东有七百年左右的历史,是潮汕地区戏剧艺术的奇葩。晚清以前,纸影戏叫“竹窗纸影”,以牛皮雕成各种人物形状,彩色装饰,表演时台内置一油灯,台面装一竹框,以透明白纸糊之,以为投影之所,故名“竹窗纸影”。至清末,改影现为形现,即牛皮雕形而为木偶造型,背部及两手穿铁线三条作为操纵,台前改挂绣幕,成木偶戏,普遍仍称纸影戏、皮猴戏或圆身戏。木偶戏从属于地方剧种,当地皆为潮音班。晚清至民国
《科普》新年选礼送礼有禁忌!记好“3要3不要”就能皆大欢喜! 还有剩下一段日子就要迎来农历新年,许多人都会在年前准备好礼物送给曾经帮助过自己人,就希望大家能够开心过个好年。不过送礼也有小讲究,不新年送 …
潮汕民俗文化|揭阳大溪宗祠祭典 大溪宗祠祭典是以李氏宗祠的活动形式为集中代表,并以李氏宗祠总祠,各代支系按总祠风格建造的,形成传承脉系清晰的祠堂集群,形成一系列的民俗活动。代表各代的祠堂除建筑特色有明显传承外,其祭典祖贤仪式都是相同的,只有隆重和简约之差,都具有十分浓烈的地方特色,充分反映深远、博大的潮汕文化传承,教育着一代一代人民,也起到增强凝聚力,团结海内外乡亲,增强文化交流的作用。总祠位于金山北麓的揭西县大溪镇井美村。明末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汕头市潮阳区潮阳英歌舞 英歌舞是一种潮汕民间傩舞。源溯明代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舞者从脸谱到衣饰,都按梁山泊好汉形象化妆,双手执木棒相互击打,以锣、鼓、号角伴奏,吆喝起舞,表现梁山泊好汉化妆打大名府的故事。这种傩舞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于一炉;阳刚而恢宏;而其中的潮阳英歌更是以豪放、遒劲闻名遐迩,极具阳刚之气,被誉为"中国汉族男子汉典型舞蹈"。它与民间剪纸和笛套音乐三者同被称之为“潮阳
潮汕锣鼓舞狮-揭阳市惠来县潮汕舞狮 揭阳市惠来县潮汕舞狮在潮汕地区,无论是开业剪彩、工程落成或是喜庆节日,总可以看到一个热烈的场面——在潮州大锣鼓快、慢、轻、重的打击乐声中,一只或数只威武的醒狮在舞狮者的导引下,或昂首阔步,或俯颈低头,或摇头摆尾,或搔头洗耳,或舔毛擦脚,或噬炮吞烟,或登高抢球。围观者兴高采烈、击掌叫好。这就是潮汕舞狮,它是一种富有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也是一个倍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游艺节目。舞狮,大约始于汉代以后。中国原
揭阳民俗:传统手工技艺木雕 揭阳木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揭阳木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揭阳的木雕是传统手工技艺的一种,它与潮州金漆木雕有许多共同点而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表现在历史悠久,萌芽于新石器独木舟生产时期,定型于唐宋,成熟于明代;二是山海交错地理环境促成的粗犷、古朴、雄浑的风格,有别于潮州的精致;三是表现形式上既髹漆贴金,也涂赭,或饰以彩绘,呈多元化,而且以后者占主要;四是制品除建筑装饰外,更以神像、神轿、木狮、馔盒等巧
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举办「2023盂兰文化节」 出席盂兰文化节请神仪式人员合影 香港潮籍人士众多,且积极传承中华文化。一百多年前,随着来港谋生的潮州人将潮汕地区的盂兰节俗带到香港,潮人盂兰胜会从此植根香港。在特区
潮汕《潮历》2025版征稿活动开始啦!一本胶己人的文化日历! 2025《潮历》 征稿活动 即日起至 2024年8月31日 chaoshansc@163.com 征稿详情 2025版《潮历》征稿 《潮历》(2025版)图片征稿 摄影照片、绘画、剪纸、漫画均 …
潮汕舞蹈:双咬鹅舞 双咬鹅舞是潮汕颇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潮汕地区地处韩江中下游平原地琏,水草茂盛,故此盛产家禽,几乎是家家户户都畜养,其中尤以澄海狮头鹅最为著名。 “双咬鹅舞”便是在此生活素材中提炼出来的。制作道具时,首先必须制作一个象形驱壳。先用竹、藤作骨架,驱壳一般要比活鹅大数倍以上,身长2米多,高2米,头连颈高1米多。为使造型逼真,制作艺人先用活鹅拍摄站立伸颈姿态的侧身照片,再把冲洗出来的底片用幻灯机
潮汕民俗文化|揭阳乔林烟花火龙 乔林烟花火龙(俗称“烧龙”),始于明代磐溪都古乔(即今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区磐东镇之乔东村、乔西村、乔南村),现已沿革为揭阳最隆重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乔林乡的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揭阳市区西部,处于岐山之阳,榕江之滨。总人口2万多人,面积约13.2平方公里,地饶物阜,向来家蓄图籍,人习礼仪,民风淳美,交通方便。乔林烟花火龙的历史沿革可追朔至明代,历经六百多年历史演绎过程,由历代艺人的传承创作发展,广大人民
潮汕民俗文化|潮州铁枝木偶戏 潮州铁枝木偶俗称“纸影戏”,是我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系由南宋时期随中原移民传入的皮影戏演变而来。清代以后,为满足观众视觉欣赏需要,艺人们逐渐把舞台蒙上的白纸去掉,把偶像从平面改为圆身,于是“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在当时称为“圆身纸影”。后经艺人不断实践,逐步形成偶像舞台表演。潮州铁枝木偶偶像由连在后面的三枝铁枝操纵,保留了皮影操纵特点;剧目、表演动作、音乐唱腔与潮剧相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