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风俗307 视频

潮汕民俗文化|潮州铁枝木偶戏

潮州铁枝木偶俗称“纸影戏”,是我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系由南宋时期随中原移民传入的皮影戏演变而来。清代以后,为满足观众视觉欣赏需要,艺人们逐渐把舞台蒙上的白纸去掉,把偶像从平面改为圆身,于是“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在当时称为“圆身纸影”。后经艺人不断实践,逐步形成偶像舞台表演。潮州铁枝木偶偶像由连在后面的三枝铁枝操纵,保留了皮影操纵特点;剧目、表演动作、音乐唱腔与潮剧相同;表演

潮汕文化|潮剧名家黄玉斗

黄玉斗,男,潮剧乌衫角、教师。字世高,俗名阿斗。揭阳市人。玉斗家境贫苦,只念过两年小学,9岁便入“圆身”纸影戏班学戏,15岁时卖入老三正顺班为童伶。玉斗天资聪慧,入班后第3天即能上演《柴房会》中的穆二娘,以后又主演过《秦雪梅吊孝》、《人道》等多出剧目的主角,为名噪一时的乌衫旦。1924年随班往泰国演出4个多月,回国后拜师学习导演。1934年转入中一枝香任导演,并随该团至泰国演出。“七七”事变,举国

潮汕民俗文化|潮州鲤鱼舞

潮州鲤鱼舞源自唐代,从宋代开始流传于民间,至今已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表现形式。表演者是5名男子,由12个基本动作组合成不同的表演套数,形象地表现鲤鱼出滩、跃埂、啃泥(降涂)、抢食、穿莲、送鱼、三相、比目、打春、产卵、五相、化龙等动作,把鲤鱼的生活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动作刚劲有力,粗犷奔放,具有南派武功的特点。舞蹈用潮州大锣鼓伴奏,更显气势恢宏。因为鲤鱼代表吉祥、喜庆、富裕,所以潮州鲤鱼舞深受人民

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习俗及其流变

中华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型而著称。伦理纲常深透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家庭等等各个领域,亲属之间的相互称谓也有充分的体现。潮汕先民的主体是古代中原 …

非遗民俗越古今——漫步揭阳古城之民俗篇

非遗民俗越古今——漫步揭阳古城之民俗篇 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揭阳古城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比如青狮舞、“行彩桥”、赏“翁仔灯”、揭阳城隍庙会巡游等,这些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活动,其中不乏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切,都是潮汕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表达,我们在欣赏或是参与到这些民俗中时,也可以窥见旧时古城人们生产生活的原始状态。 今年受疫情影响,春节的

非遗剪纸:“守正”是传承与创新的底线

民国时期佛山铜凿剪纸《焰火迎春》 (选自《广东民间美术》)近年来,在剪纸非遗界,刮起一股“创新现代剪刻纸”之风,脱离中国传统民间剪纸基因和语言,推销“去民间化”的所谓专业“西洋化”“绘画化”“机器化”“商品化”等创作理念,一时造成剪纸非遗界在传承与创新关系等理念上的混乱。对此,我深感不安。作为从事抢救研究非遗一辈子的专业研究者,我想就此谈点自己的意见。“民间”是非遗的底线“民间”是非遗传承的底线。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汕头市金平区汕头施孤赛会

汕头在旧社会,社会福利事业多靠各个善堂。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外马路开创同庆善堂;光绪廿一年在新马路创同济善堂;光绪廿五年在外马路创存心善堂;光绪三十一年在延寿街创延寿善堂;民国八年在民族路创诚敬善社;十一年在同济一马路创合敬善社;廿一年在新兴路创慈爱善社;廿三年在西堤路创诚心善社;同年在同济二马路创养莲善社。汕头一共创办了9个善堂。同庆善堂于1890年改为同文学堂,存下8家善堂都为潮汕民众

潮汕民俗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蜈蚣舞

蜈蚣舞是流传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由西门乡人陈成锦与其好友石文勇首创。这种舞蹈能惟妙惟肖地模仿蜈蚣的动态和习性,一经问世,便为当地民众所喜闻乐见,迅速流行开来,并一直传沿不绝。  蜈蚣舞是一种大型的广场性动物舞蹈,所用道具蜈蚣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全长22米。蜈蚣身躯为扁圆形,用28节硬、软布框衔接而成,宽80厘米,高60厘米,屈伸自如。表演时,一人擎彩珠

潮汕文化——潮剧

潮剧又名潮汕戏、潮音戏、潮调,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汕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汕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

潮州民俗之节日篇【潮州清明节】

清明 | 二十四节气之一,因此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资料显示,商朝时期已经确定了4个节气,到了周朝周公通过“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增加节气至8个,其中就包括了“清明”。  周朝之后,人们对祖先的崇拜超过了对神明的崇敬,在“清明”常有祭祖的活动,谓之春祭。  即使如此,“清明”还只是一个节气,是到唐朝,为了让官员能够回家扫墓,唐玄宗颁布政令将

潮汕民俗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玉雕(阳美翡翠玉雕)

阳美翡翠玉雕是广东省的一种民间玉石雕刻技艺,它兴起于20世纪初,流布于揭阳市东山区磐东镇阳美村一带。阳美翡翠玉雕工艺系由旧玉器加工技术发展而来,目前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阳美翡翠玉雕用料考究,制品主要采用缅甸北野人山区(帕敢玉石场)和国内出产的优质玉石,这些原料质地晶莹剔透,硬度极高。阳美翡翠玉雕善于利用玉石的天然纹理,讲求奇、巧、精、特,造型小巧玲珑,逼真生动,雕工精湛纯熟,

潮剧-中国非物质文化瑰宝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潮剧由宋元南戏衍化而来,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博取了戈阳、昆腔、正字、西秦、外江诸剧种之长,并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和地方民间艺术的熏陶,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剧本语言注意本色又重文采,大量运用方言、俚语、歇后语,比兴生动形象,意

潮汕民俗文化|揭阳三山神祭典

“三山祖庙”又名“三山国王庙”、“大庙”。它位于揭西县城河婆西侧的玉峰山下,滨临榕江,面对明山,东望巾山,北倚独山,层峦迭翠,景致清幽,三山鼎峙,气象天成。“三山祖庙”奉祀的神祗是“三山国王”。传说三位神人原是南朝宋人,异姓兄弟,老大连杰,0赵轩,老三乔俊,他们三人协助隋朝杨坚完成帝业,受封为开国驾前三大将军,然而,三人不恋荣华富贵,挂印退隐,修成正果。受万人尊为神后,又显灵助唐扶宋,庇护黎庶。“

揭阳特有的“甜茶”文化

品工夫茶是潮汕人喜爱的一种饮食风俗。潮汕工夫茶,以其独特的泡制手法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茶道的代表”、“中国茶文化的集中表现”。除工夫茶外,潮汕地区还有另一种流行甚广的茶饮方式---“甜茶”,广泛应用于潮汕婚、喜、庆、丧等民俗中,与潮人生活甚为密切,结下不解之缘。 何谓“甜茶”?“甜茶”即是在茶水里加入红糖而成,以寄寓甜蜜美意,俗称“祝福茶”。 潮汕民间婚庆

潮汕民俗文化|潮州枫溪瓷烧制技艺

广东省潮州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潮州的宋代笔架山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出土大量人物瓷和动物瓷。潮州的枫溪,在宋代之后,依凭地域瓷艺的深厚积淀,崛起为潮州的制瓷中心,并绵延至今。在2008年,枫溪瓷烧制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枫溪境内曾发现六千多年前的贝丘遗址及陶器,还有唐宋窑址的遗迹,可见枫溪瓷烧制技艺的悠久绵长。枫溪瓷在继承唐宋以来潮州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汕头市潮阳区七月初七日,阿婆生

农历七月初七日,民间俗称为“七巧节”、“牛郎织女相会日”,有许多的习俗活动。但是,在我们潮汕,却不大理会这些,只称此日为“阿婆生(生日)”,沿袭至今,并相继祭拜。,阿婆,何许人也?相传乃古时的一位村妇,因其爱惜四邻婴幼,并乐为各家看管小孩,且在哺儿育女和调教孩子方面也有一套好功夫,深受大家的爱戴,美名渐渐远扬。当时朝廷皇宫中有一皇子,因病日夜啼哭吵闹不停,进食甚少,小生命危在旦夕。众大臣及御医们都

潮汕文化-潮剧本科班毕业大戏《蝶恋》上演

潮剧本科班毕业大戏《蝶恋》上演上海戏剧学院与汕头文化艺术学校联手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原创潮剧《蝶恋》展演现场。本报讯 (记者林蓁摄影报道)近日,上海戏剧学院与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合作办学表演(潮剧)学历班毕业原创剧目潮剧《蝶恋》在艺校艺林剧场举行展演。原创潮剧《蝶恋》是潮剧第一个本科学历班的毕业大戏,这也意味着该班的20名潮剧学生即将毕业,获得本科学历。据介绍,2017年6月,汕头市委宣传部与上海戏剧学院

潮汕歌舞戏剧——潮汕英歌舞

潮南英歌以前,在潮汕地区,尤其是在潮南的农村,到了农事活动的时候,为了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就会有英歌舞的表演;春节期间的游神啊,秋收后的庆功或者祭祀民俗活动,英歌舞也是保留的节目。而现在,英歌舞从以前祈求神灵保佑的仪式变成了庆祝喜事的活动。苏萍说:到了现在,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英歌舞出现的场合也越来越多了。春节啊,劳动节啊,国庆节啊,元旦啊这些节日,迎接外宾啊,或者是学校的剪彩啊,大家都可以欣

潮汕民俗|潮州花灯

潮州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潮州花灯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大瑰宝。它是一门综合艺术。潮州歌册《百屏灯》反映的大多是戏曲曲目中经典的场景。人物造型、脸谱、服装、道具好多均来自于戏剧原型。屏灯的布景、人物的服饰等又与雕塑、绘画密切相关。比较高档的人物服饰还会用到潮绣、金银绣品。屏灯、挂灯的整体协调的美感又与色彩、美学渊源甚深。同时,综合渗透了解剖学、-学原理。潮州花灯大致有两大类:一是彩扎立式的屏

潮汕民俗文化|揭阳行彩桥

“行彩桥”民俗主要流行于揭阳榕城。榕城作为原揭阳县治所在地,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由于榕江南北河夹城东流,城中河道纵横交错,有“水上莲花”的美誉,有水必有桥,所以城中桥梁甚多,因而民间便以“行彩桥”的形式开展娱乐活动,寄托祝愿。“行彩桥”活动时间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十至十六日。正月初十前是准备阶段,人们斩来榕枝、竹叶、花灯、影灯以及吉祥红联,彩饰附近的桥梁。正月十一日开始行彩桥,第一日称为行头桥,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汕头澄海赛大猪

澄海冠陇和下窖乡每年都有“赛大猪”的习俗。“赛大猪”是一种汉族民间庆丰年的仪式,像平时时年过节拜神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有同样的意义。只是其仪式之隆重,场面之壮观实为罕见,加之“赛大猪”的方式有着促进生产。繁荣经济的积极意义,遂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盛事。澄海每年赛大猪都会决出最大的一头,那一头便供在最前列,并详细地标上重量,一般都有上千斤左右。其余的除了标识谁家的外,相对较大的还被戴上了大红花呢!被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汕头市潮阳区压腰钱

潮汕人过春节有着许多的习俗,送压岁钱便是当中重要的一项。压岁钱,揭阳、汕尾等地则称为“压腰钱”,在潮州、汕头等地称为“压肚腰”。春节一到,家里的长辈会给小孩压岁钱,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古时的压岁钱是用一条红线把铜钱穿起来,其寓意为“长命百岁”。据考证,压岁钱是由唐代的“洗儿钱”演化而来。《资治通鉴》载:“杨贵妃得子,玄宗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唐王建《宫词》描写

潮汕民俗|潮州剪纸

潮州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剪纸主要分布在粤东地区,流行于明代,繁荣于清代,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现存的一件清雍正年间的作品《蝙蝠》(潮州市司马浦镇)系以棕色丝线剪成,技艺十分精巧,说明潮州剪纸早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清代中期,潮州修祠建庙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下剪纸就当作了祭祀、节庆、游神赛会、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中的一种饰物,寺庙中的僧尼也剪纸花馈赠善男信女,潮州剪纸因之而在寺庙中得到迅速发

潮汕民俗文化|揭阳春节习俗

揭阳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见诸史载已有二千二百余年。她置戍守区于秦,建立县于汉(公元前111年),开了粤东建制的先河,是潮汕历史文化发祥地,素称“海滨邹鲁”。古揭阳从置县开始,通过辖区归属,官民迁徙等渠道,中原汉文化由北向南,经沿海、陆路传入,因此中原文化形成深厚积淀,并与当地土著文化结合,诞生了既有中原文化特点,又有地方特色的揭阳文化。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是广东沿海开放区的主要埠点侨乡,

潮汕民俗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狮舞(青狮)

“青狮”俗称“青狮白目眉”,也称“开口狮”,是潮汕地区独有的深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狮舞。  在潮汕,早期的舞狮除有习武和娱乐功能外,还有驱逐疫鬼的含义,目前,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地区仍有舞青狮驱邪的传统习俗。榕城南门孙氏,是由原揭阳县治渔湖京岗迁移而来的,一直以来,在宗族祭祀或喜庆的日子里,他们都要舞青狮,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青狮的“狮头”前额突出,鼻孔高大,眼似铜铃,长须鬈发,狰狞威猛。青狮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