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艺|隆江绿豆饼制作技艺 隆江绿豆饼制作技艺是一项闻名的潮汕传统技艺,其生产的绿豆饼外观精美小巧、油光闪亮,口感皮酥馅润、清香爽滑。历史上,隆江绿豆饼制作技艺结合潮汕人饮食习惯、消费观念而生,因其具有浓郁的潮汕地方特色,在当地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隆江绿豆饼制作技艺选用精面粉、绿豆、白糖、花生仁油、乌芝麻、水等作为加工原料。其制作技艺分为豆馅加工、饼皮加工、成型、烘焙和包装等程序。其中,豆馅加工首先要将绿豆碾破
潮汕工艺|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 潮安县凤塘镇的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其制作车间位于潮安县凤塘镇后陇新华苗圃,隶属于潮州市东泰陶瓷实业有限公司。 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至迟春秋时期已出现,清代乾隆时期最为繁荣。据档案记载,广东籍掐丝珐琅艺人李应时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进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供职。后来李应时之子李贤良、之孙李楚仙皆承其业。清廷灭亡后,宫廷良匠四散,
潮汕工艺|塑彩(普宁金身妆彩) 潮汕地区将神像称为“金身”。金身妆彩是一种在雕刻好的神像素坯上作立体塑饰,再印金上彩的装饰技艺。它结合了木雕和泥塑工艺的技术经验和风格,主要流行于潮汕等地区。 普宁金身妆彩技艺民俗内涵深厚,是潮汕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普宁金身妆彩艺术手法丰富,集潮汕民间工艺之大成,技法精致细腻,体现了工匠巧妙的构思和细致入微的技巧。在艺术特色上,色彩饱满,层次感强,追求华丽庄严的风格。普
潮汕工艺|潮州玻璃刻画 玻璃刻画是潮州民间独具风采的工艺品。它是在平面玻璃上雕刻、彩画上各种美丽的图案,以增添其装饰美的实用手工艺品。品种如屏风、挂屏、花边照镜、相镜、门窗、广告牌等等。是经济、美观、实用的工艺美术品。 潮州有玻璃刻画镜器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初人们为了美化玻璃镜器,把书画、花边镶贴在其下面,但是不耐久易受潮腐掉。直到1930年前后,由纪茂号玻璃镜器作坊主人曾炳光、曾炳炎兄弟对上海的玻璃刻画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逝世,他分离出中国第一株爱滋病病毒 曾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曾毅
潮汕工艺|浦东牛皮鼓制作技艺 鼓是中国应用广泛的传统乐器,牛皮鼓制作技艺在揭阳市东山区浦东村已传承百余年,产品受到整个潮汕地区的欢迎,是榕城城隍庙、西湖慈善会、进贤门亭、黄岐山侣云寺、乔林双忠庙、普宁泗竹坑及汕头市、潮州市、梅州市、福建省等地庵寺所选用的文化珍品。 清光绪年间,揭阳市东山区浦东村的李天恩开始牛皮鼓制作,此后代代相传。20世纪初,李林井潜心制作牛皮鼓并改进了其技艺,并传授给其子李德清。80年代以来,第
潮汕工艺|枫溪瓷烧制技艺 潮州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陶瓷制作历史悠久,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宋代笔架山窑,就已出土大量人物瓷和动物瓷。距潮州古城仅数里的枫溪乡,历宋至明,依凭地域瓷艺的深厚积淀,崛起为潮州的制瓷中心,并延续至今。 枫溪瓷门类齐备,有日用瓷、艺术瓷、建筑卫生瓷和特种用瓷4大系列,以艺术瓷最为著名,影响最大。艺术瓷主要供陈设观赏,故又称美术陈设瓷。艺术瓷又有人物瓷、动物瓷、通花瓷、瓷花瓷、和花瓶
潮汕工艺|揭阳风筝制作技艺 风筝制作技艺在揭阳地区的历史悠久,流传甚广,据清《揭阳县志》记载:“重阳俗不重登高,士夫好事者或为之,是月儿童多放纸鸢。”相传,清初潮州太学士陈珏的《海丰道中见纸鸢》,即为其路过揭阳时所作,该诗云“客路当重阳,村村见纸鸢。秋空真旷远,平地忽高翩。”如今,揭阳风筝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揭阳市榕城区,并广泛辐射周边揭东、揭西、普宁、惠来等地区。 揭阳风筝制作以竹、纸、绸、色彩、香糊作主要原料,
贵政山茶叶陶罐 贵政山茶叶陶罐制作技艺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普宁贵政山茶叶陶罐是一种颇有传奇色彩的贮存茶叶传统器具。列普宁四大名产之一,是富有地方特色并能展现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民间手工艺品。在国内特别是潮汕地区、港、澳、台及东南亚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 贵政山茶叶陶罐出产于普宁市池尾街道贵政山村。贵政山茶叶陶罐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贵政山茶叶陶罐始创于18-19世纪的清朝中叶,以师承形式代代相传。
潮汕草席 潮汕地区的草制品发展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主要产品有:草席、砖席、坐垫、旅行席、墙纸、草帽、麦草花、草贴等。其中外砂草席素以历史悠久、工艺精细、美观大方、草质柔润最为知名,有夏卧觉凉,寒卧觉暖的特点,在清末至民国初期已驰名国内外。上世纪30年代,成为汕头口岸最大宗出口商品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名噪一时的外砂草席这一“绝活”已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成为黄昏中的落日。 三百年历经浮沉
潮汕工艺|榕城盆景技艺 榕城盆景技艺是揭阳市榕城区民间一项特色手工技艺,其分布以榕城区为中心,辐射揭东、揭西等周边县区。据《揭阳县志》记载,自宋代起至清末,揭阳榕城地区都建造了不少颇具规模园林。随着园林艺术的繁荣发展,榕城盆景技艺亦脱胎而生,成为精致、浓缩、富有欣赏性的微型园林艺术。 按材料区分,榕城盆景技艺作品可分为树桩盆景、石桩盆景两大类。树桩盆景主要以树木为主要材料,山石、人物、鸟兽等作陪衬,通过攀扎、
潮汕抽纱 潮汕抽纱源于潮绣,又名抽绣,俗称白纱。江浙一带称为花边,北京称为挑补绣。抽纱一词,是从英文drawnwork转译过来的,指根据图案设计,用小剪刀在布料上将花纹部分的经纱和纬纱挑断抽出,然后在剩下的稀疏经纬纱上用绣线加以连缀,呈现透空花纹图案而制成的手工艺品。广义的抽纱,指用针具在各种布料上进行刺绣及用纱线编结而成的工艺品。潮安、湘桥、潮阳、揭东、榕城、澄海是潮汕抽纱的著名产地。 早在唐
潮州瓷器 潮州瓷器一种汉族制瓷技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说早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就已经远销罗马和埃及了。现在的枫溪镇,官窑、民窑相连,商铺临街,作坊在后,特别繁荣。枫溪瓷器,以艺术雕花瓷为王牌,瓶的枝、叶、花都是浮雕,而且薄如纸、细如丝,是永不凋谢的鲜花。
潮汕工艺|广东内画 广东内画分布在粤东的汕头市。内画实为瓶内画,由鼻烟壶内绘壁画技艺发展而来,最早称之为“内画鼻烟壶”,始于清嘉庆年间的北京,后逐渐形成我国北京的京派、河北衡水的冀派、山东博山的鲁派和广东汕头的粤派。内画艺术冀派、鲁派技艺均自北京传入,而粤派内画则是经借鉴摸索,由汕头内画大师吴松龄所始创。 广东内画主要在玻璃瓶和水晶瓶的内壁绘制。作画工具为吴松龄研制的弯曲型画笔,笔头以铁线做成弯曲形,尖端
潮汕手艺|湖林村竹灯笼 逢年过节,潮汕人都喜欢在自家门口挂上灯笼,以此祈盼吉祥如意并渲染喜庆的节日气氛。在潮安县龙湖镇就有一个专门编织竹灯笼的小村落--湖边林。 湖林村民从祖辈们时起村里男女老幼都会编织竹灯笼。 发展历程 灯笼,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早在西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
潮汕手艺|补鼎 改革开放前的潮汕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潮汕人勤俭持家,在潮汕地区也出现了一些特定的行业,像“补鼎(锅)”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很多家庭都使用不锈钢鼎和铝鼎,使用寿命长,坏了就买新的,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但在改革开放前的潮汕农村,很多家庭使用的是生铁浇铸而成的鼎,两边带有耳朵。在使用过程中,会造成磨损或者柴草燃烧带来氧化,所以过一段时间就会破裂,这个时候就要修补了。
潮汕手艺-木屐 木屐是我国古代人穿用的一种木底鞋的通称,流传久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出现。据记载,晋文公多次请隐居于绵山的功臣介子推出仕不至,便采用焚山燎木之法迫他出来,不料,介子推却抱住一棵树被烧而死。晋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株树的木料制成一双木屐,每天穿着时叹曰:“悲夫,足下。”以此表示永念不忘。《后汉书·五行志》载:“延熹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由于木屐能适应多雨潮湿的气候环境,因而很快流传到南方。唐、刘恂《
潮汕工艺|编竹帘技艺 过去,潮汕地区的很多民间习俗需要使用竹帘,从而为编竹帘这一行当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市场。在新厝入宅的时候,人们就要挂新竹帘,取日子如竹节节高之意。新人结婚时,一般要在新人房挂上画有双凤朝牡丹或是鸳鸯戏水之类图案的新竹帘。一般作客的亲戚朋友看到竹帘挂着的时候,就不能随便进入。若是要进去房里的话,就得停住脚步先在门外打个招呼,里边的新娘就会出来接待。潮汕俗语“数簿蚊帐帘,随便孬散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潮汕文化|潮汕工艺 潮汕木雕是工艺美术的佼佼者,说来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辞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词,必须贯以“潮”字方可查到。“潮汕木雕”成为专有名词,可见其艺术性、专访性之强,影响面之广。潮汕木雕在唐宋时已初具规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汕木雕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其形式有圆雕、沉雕、浮雕、多层次的镂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为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类。在应用上则大致分
竹製传德治,潮汕方言藏在灯笼裏的祝福 灯彩「西陇灯笼」 是普宁市西陇村 传承了 600多年 的 传统手工艺品与 乡村文化品牌 早在明清时期 「西陇灯笼」已名扬潮汕 是一个响当当的 百年老字号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创新 西陇灯
潮汕工艺|彩画 彩画是潮汕地区传统建筑和家具的主要装饰方式之一,其集当地民间绘画之大成,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流传于揭阳市境内及周边汕头、潮州、汕尾等地,并传播到东南亚的潮人聚居区。揭阳地处亚热带,气温高、湿度大,夏秋季节常有台风影响,年降雨大,白蚁虫害严重。建筑物的木构件易被腐化、虫蛀,当地群众便在上面刷一层灰以作保护,并进行简单的线条描画,后逐渐发展为五彩描绘,形成如今的彩画艺术。 彩画绘制
潮汕狮工艺 在潮汕大地的祠堂、庙宇门前,可看到许多器宇轩昂的石狮子,它们雌雄成对,遥相呼应,气势凌人。石狮子 狮子的故乡在非洲、中亚、西亚和美洲等地。我国人民第一次见到狮子,当在东汉顺帝年间。此后,虽然狮子不断传人,但数量有限,见者不多,艺人只能凭着口口相传的一鳞半爪进行想象,认为狮子充满着神异的色彩,是“食虎豹”的“殊方异物”。因而,出现了狮子肩上平添一双飞翔的翅膀,头上饰以单角或双角,身上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