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器物 | 种类繁多的潮汕竹篮;

《金龙银凤》中李银凤挎竹篮卖花生。这种竹篮敞口,无盖,呈碗形,有弓形柄,与钩篮差不多。     《风雨三迁》中钱骨背市篮拿竹笠。过去老农民上圩,普遍背 …

潮汕地区,有哪些有趣的乳名习俗

人名是人的标志性符号,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研究价值。它大体上分为乳名(又称小名)和学名两类。萧遥天先生认为:“人名是人类的意识形态之一。眼前 …

潮汕地区是怎么把茶喝到极致的?

饮早茶、午茶、夜茶,是广府文化的一大特色。广东茶楼饭店一日三道茶市、饭市叠连不断,而潮汕大地茶风更盛,处处洋溢着品饮工夫茶的人文景观。广东省人均茶叶消费量排全国之首,潮汕地区人均消费茶叶量更是位居广东各城市之首,凤凰单丛茶一直有稳定的销量。  在潮州有“城茶”“闲间”之说。何谓“城茶”?何谓“闲间”?《广东茶道》记述:“城茶这个说法,至少在经历过民国的人们当中,应该是一种流行的说法。”  历史

潮汕地区的端午习俗,你知道多少?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潮汕人 …

潮汕宗族,为何如此发达?

潮汕宗族在明朝出现,起初是为了抵御海盗侵袭,渐渐却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兴衰与时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不论如何打压,它的火种只会 …

潮汕工艺——潮汕工艺之潮汕陶瓷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潮州陶瓷文化,积淀深厚。至少在唐高宗仪凤——调露初年(公元676-679年),潮州已有较大规模的陶瓷生产,并出现了釉下点褐彩瓷器。潮州已获“中国瓷都”称号,湘桥区也是仅次于枫榽的瓷都第二大产区。潮州陶瓷分美术陈设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和特种陶瓷等大类,美术陈设瓷又分人物瓷塑、通花瓷花、动物瓷和花瓶(盘)彩绘等。。潮州陶瓷已有近百件作品在全国评比中获奖。代表作有《金陵十二钗》、《

潮汕工艺|“有瓷即有彩”—潮州彩瓷烧制技艺

潮彩在清末的潮州,彩瓷彩绘就运用新彩颜料,结合传统釉上彩绘艺术并运用国画技法,吸收潮州民间姐妹工艺,如潮绣、潮州木雕、潮州剪纸、民间绘画(如漆画、墙画、佛画)等传统工艺表现手法,融入到潮彩表现形式中来,从而形成了独特地方风格彩瓷彩绘流派之一。 潮州彩瓷具有构图饱满、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线条流畅、优美生动、格调高雅的特点。 潮州陶瓷历史久远,可谓“有瓷即有彩”。据考证,唐宋时

潮汕工艺|塑彩(普宁金身妆彩)

潮汕地区将神像称为“金身”。金身妆彩是一种在雕刻好的神像素坯上作立体塑饰,再印金上彩的装饰技艺。它结合了木雕和泥塑工艺的技术经验和风格,主要流行于潮汕等地区。 普宁金身妆彩技艺民俗内涵深厚,是潮汕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普宁金身妆彩艺术手法丰富,集潮汕民间工艺之大成,技法精致细腻,体现了工匠巧妙的构思和细致入微的技巧。在艺术特色上,色彩饱满,层次感强,追求华丽庄严的风格。普

潮汕工艺|外砂织席技艺

外砂织席技艺是汕头市龙湖区外砂镇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以当地盛产的芏草和黄麻编织草席,并曾作为当地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外砂织席技艺的历史悠久,相传清康熙年间当地已有简单的织席工艺,20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色席和印花席的织造印染技艺,外砂织席业逐渐进入规模化生产,至20世纪八十年代,织席业曾一度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 外砂织席技艺的工序主要包括:破草---晒草---压直---择草---

潮汕工艺|广东内画

广东内画分布在粤东的汕头市。内画实为瓶内画,由鼻烟壶内绘壁画技艺发展而来,最早称之为“内画鼻烟壶”,始于清嘉庆年间的北京,后逐渐形成我国北京的京派、河北衡水的冀派、山东博山的鲁派和广东汕头的粤派。内画艺术冀派、鲁派技艺均自北京传入,而粤派内画则是经借鉴摸索,由汕头内画大师吴松龄所始创。 广东内画主要在玻璃瓶和水晶瓶的内壁绘制。作画工具为吴松龄研制的弯曲型画笔,笔头以铁线做成弯曲形,尖端

潮汕工艺|建筑技木结构营造技艺(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

大木作是我国传统建筑营造的核心技艺,主要应用于建筑主体为殿堂、厅堂的宫殿、寺庙、祠堂、府第等。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是在继承中原主流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大木作技艺,其广泛应用于潮州地区的寺庙、祠堂、府第民居等。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的历史悠久,唐潮州开元寺、潮阳西岩寺、潮阳灵山寺和宋潮州许驸马府、揭阳学宫、揭阳城隍面、潮阳四序堂等现存的唐宋建筑,为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的历史、

潮汕工艺|彩画

彩画是潮汕地区传统建筑和家具的主要装饰方式之一,其集当地民间绘画之大成,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流传于揭阳市境内及周边汕头、潮州、汕尾等地,并传播到东南亚的潮人聚居区。揭阳地处亚热带,气温高、湿度大,夏秋季节常有台风影响,年降雨大,白蚁虫害严重。建筑物的木构件易被腐化、虫蛀,当地群众便在上面刷一层灰以作保护,并进行简单的线条描画,后逐渐发展为五彩描绘,形成如今的彩画艺术。 彩画绘制

潮汕工艺|揭西客家红酒酿造技艺

客家红酒即糯米酒,又称红米酒、甜酒、酒酿、醪糟,是客家地区家家户户必备饮品。揭西客家红酒酿造技艺主要分布在揭西县境内客家人居住的广大山区和部分邻近的潮汕人居住地区,包括上砂、五云、良田、坪上、河婆、龙潭、南山、灰寨、京溪园、五经富等乡镇。 揭西县内的家庭大多都会酿造红酒,自给自足。1958年,政府在高田农场成立了国营酒厂,有部分乡镇也办起了集体酒厂。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酒厂停产、倒闭或被

潮汕工艺|揭阳剪纸

揭阳剪纸是揭阳地区一项民间传统工艺,老一辈人称之为“铰花”。 揭阳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按适用范围可分为酬神喜庆、祭祀丧俗、欣赏装饰三大类。酬神喜庆剪纸以礼花类为主,颜色以红、橙和金为主,緑、黄为附,作配称。礼花也叫喜花,主要用于酬神供品的装饰。祭祀丧俗中的剪纸主要用于烧制祭品的装饰,所用纸张选用为蓝、青、黄、白色纸或金、银纸。欣赏剪纸一般比较写实,通常用在于家居装饰,如镜屏装挂或贴

潮汕工艺|揭阳酱油酿造技艺

揭阳酱油俗称“揭阳豉油”,是广东潮汕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调味品。揭阳酱油主要产于揭阳市区,行销粤、闽、鄂、桂、琼等省区,在东南亚各国享有盛誉。 揭阳酱油的生产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清道光年间,北洋乡人杨详坤在榕城韩祠南侧开设酱油作坊,以“杨财合”为店号,创制揭阳优质豉油。后杨详坤把杨财合老铺传给三个儿子,1906年由长子杨君泽传给其子杨子良,1936年再由杨子良传给长子杨清仁经营。到20

潮汕工艺|揭阳风筝制作技艺

风筝制作技艺在揭阳地区的历史悠久,流传甚广,据清《揭阳县志》记载:“重阳俗不重登高,士夫好事者或为之,是月儿童多放纸鸢。”相传,清初潮州太学士陈珏的《海丰道中见纸鸢》,即为其路过揭阳时所作,该诗云“客路当重阳,村村见纸鸢。秋空真旷远,平地忽高翩。”如今,揭阳风筝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揭阳市榕城区,并广泛辐射周边揭东、揭西、普宁、惠来等地区。 揭阳风筝制作以竹、纸、绸、色彩、香糊作主要原料,

潮汕工艺|普宁抽纱

普宁抽纱,是潮汕抽纱的名产地之一,素以工艺精巧,图案新颖,品种多样,规格齐全而著称,早在清末民国初便驰名海外,迄今已有近百年生产历史。  普宁抽纱起初是揭阳、潮阳县的边邻乡传入本县洪阳、南溪、广太一带乡村的。1930年初,普宁始有经营抽纱业的商号。1934年至1941年,潮汕抽纱进入全盛时期,普宁加工投放区也由原洪阳、南溪、广太扩大到赤冈、大坝一带,本县抽纱二、三、四盘商有成美、源泰、桂源、光记、

潮汕工艺|普宁根雕

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普宁根雕采用柔性造型的方式,其题材以人们喜闻乐道的历史、传说、戏曲、花鸟虫鱼为多。雕刻形式有沉雕、浮雕、通雕、圆雕、托地雕等多种。即运用感性、动态的线和面,尽量避免出现静止、刚

潮汕工艺|普宁梅林砂锅工艺制作

普宁梅林陶器厂生产的各式砂锅,造型呈葫芦状,浅红灰色,也有呈褐色。其特点是陶质好,陶锅体薄而匀称,受热快,可节省火力,煮饭粥保持原味,喷香可口;或经煤火烧水过夜,也不改变水的化学成分。梅林砂锅,畅销惠阳、梅县、汕头等市县。 梅林砂锅生产始于本世纪30年代,为本县梅塘人吴贤、吴廷和、陈文等三户人家传入,手工操作,工场简陋,生产数量有限,造型单调,但质量稳定,销售十分抢手。该厂1956年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