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手艺|达濠米塑 在汕头市濠江区,酬神拜佛就得在宗庙神灵前摆桌席,而摆席最不可缺的祭品便是当地独一无二的传统手工艺粿品——米塑。 大家平时可能只听说过面塑,米塑可能还没听说过。但这米塑却是达濠特有的既可果腹、又适合储存,敬神时最适合摆桌供观赏、显气派的祭神粿品。潮汕平原盛产大米,平时做什么粿品,采用的原材料大多是大米。早在清末民国初期,达濠民间艺人就用做粿品剩下的边角料,学捏各种形态各异的飞禽走兽,作为
潮汕文化——潮汕习俗|汕头渔洲蔡社 汕头市龙湖区渔洲蔡社蔡社位于汕头市区东北部,新津河南岸,西邻陈厝寨,东连打铁洲,北接旦家园,南边是汕头粮仓。属龙湖区鸥汀街道。人口约0.5万,旅外侨胞约0.5万(据本人老辈人说:在新加坡的蔡社后裔比该村的人口还多),为著名侨乡之一。因以蔡姓为主,故名。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汕头市鸥汀街道渔洲片区,几个乡里都会轮流举办赛大猪、民俗游艺活动,庆祝福圣公妈生辰。相传渔州龙乡的福圣公妈庙创建时,是由吴厝、陈厝
潮汕工艺|浮洋方潮盛铜锣制作技艺 浮洋方潮盛铜锣与武汉铜锣、苏州铜锣在制作技艺上渊源相承。浮洋方潮盛铜锣制作技艺分布于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浮洋墟及仙庭村,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清代咸丰年间,浮洋镇仙庭村的方明治到福建省连城县谋生,拜当地一位铜锣师傅为师,学会了铜锣制作技艺。回乡后,方明治创办作坊,独家制作铜锣。方明治创办的铜锣作坊位于仙庭村侍御宗祠后,至今遗址仍称“铜锣城”。后为营销方便,铜锣作坊迁址于
建于唐代,潮阳这座墓塔历经千年保存完好且造型独特,并见证了韩愈与大颠的文化交往 位于潮阳区铜盂镇的灵山寺,掩映在一片青山秀水之间,与潮州开元寺齐名,是粤东著名古刹之一。它由唐代高僧大颠祖师所创建,不仅历史悠久,规模宏大, …
潮汕手艺|潮汕贝雕画 汕头位于南海之滨,有着十分丰富的海底资源,1957年开始专业生产贝类工艺品,后又发展贝雕画挂屏、座屏及立体摆件等。其中潮阳海门贝雕工艺厂和礐石红光工艺厂创制的贝雕作品蜚声遐迩。 贝雕,是利用海洋中的各种贝壳,经过艺人们的精心雕磨,制成的一种工艺品。贝壳类工艺品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唐代的螺钿镶嵌漆艺久负盛名。用贝蚌螺壳材料拼贴组成工艺画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广东也是全国主要产区之一。
潮汕民俗——肚兜 【导读】肚兜又称“抹胸”,潮汕人叫“肚腰”,盖围于“肚”而系于“腰”之故。潮汕地区的肚兜呈略扁的八角状或者椭圆状,利用边角料拼缝而成,左右对称的二三层以上厚布料,表面用几十块三角形小布片拼接而成,其上边角部缝有长布带子以供吊挂于脖子上,两侧边角也有带子供围到腰背扣绑。潮汕地区的很多小孩子常年都是带着肚兜,为的是避免大人没有及时给孩子添衣保暖而生病。潮汕人认为,肚子(俗称“软肚”)是身上比较柔弱的部
潮汕工艺|潮州麦秆剪贴画 潮州麦秆剪贴画工艺最初以编织形式出现。旧时每逢清明时节,乡下人采用刚收割的麦秆织成篮、笠、桌椅、轿子、扇子、骏马等小工艺品,卖给城里下乡的扫墓人,以后才逐步变化形成的麦秆剪贴画。20世纪40年代,潮州麦秆剪贴画的产品是黑布底本色麦秆平面画,作品主要销往香港、东南亚各地。 潮州麦秆剪贴画从原来之黑布本色贴画,经艺人们不断研究创新,衍生出无数新品种,品种花式也很丰富,每个品种都有百个以上花
潮汕手艺|潮州饶平金漆木雕 潮州木雕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统木雕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粤东的潮州、潮安、饶平、普宁、汕头、澄海、潮阳、揭阳、揭西、惠来等旧潮州府属地区,以此故名。 潮州木雕历史悠久,饶平金漆木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饱满繁复、精巧细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 金漆木雕特点 潮州金漆木雕是在木雕作品上聚漆贴金,使其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潮汕话|潮州人, 你会说潮州话吗? 本栏9月25日拙文《潮州人,你自信吗?》谈了坚定潮州方言、潮州文化自信的话题,很快就有朋友给我泼冷水说,多少潮州年轻人已经不会讲潮州话了,还谈何“自信”? 这句话,真的是击中潮州方言的痛点。不得不承认,现实中潮州方言境况并不好。潮汕地区好多年轻人已经不爱说潮州话,或者不会说出流利的潮州话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成效十分明显。遗憾的是,出现了全盘否定方言的不良意识和做法,甚至有一些学
潮汕80后学霸,麻省理工博士,做出一家无人驾驶独角兽! 今年2月,美国加州交通管理局DMV(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发布了2021 年自动驾驶数据报告。 从接管里程数、车数、国家、测试里程等维度出发,这份自动驾驶报告统计了来自全
潮汕手艺|陶瓷微书 陶瓷微书是将中国书法艺术与彩瓷艺术完美结合的民间绝技之一,其历史久远;艺人既保持传统风格,又不断创新,现在已被列为“非遗项目”。 微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的一种,源远流长。从良诸文化到各朝代几乎都有过微书作品存在,然而,由于此绝技必须心手合一,而且凭裸视书写,一笔一画清晰可辨,费时耗力,难度很大,能成此技者寥寥无几。 陶瓷微书创作艰巨,烧制过程的难度大,作品十分稀少弥显珍贵。
这位潮商南洋发家后回乡兴建气派私宅,新加坡有条街以他的名字命名 在澄海樟林东里镇,有一座气势恢宏的侨宅,名为“南盛里”。“南盛里”占地80多亩,集潮汕民居特色建筑、设计、石雕、木刻、嵌瓷、泥塑、书法、美术于一体,堪 …
潮州大吴泥塑 潮州大吴泥塑是一种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美术品 。其历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已有768年。清代中叶至民国初为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出现以吴潘强为代表的100多名泥塑艺人。 潮州大吴泥塑的艺术表现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印、彩,其中贴、印、彩的有机结合而形成了强烈的中华民族风格,是区别于其它雕塑和民间泥塑的地方艺术特色。大吴泥塑多取材于
潮汕手艺|补鼎 改革开放前的潮汕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潮汕人勤俭持家,在潮汕地区也出现了一些特定的行业,像“补鼎(锅)”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很多家庭都使用不锈钢鼎和铝鼎,使用寿命长,坏了就买新的,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但在改革开放前的潮汕农村,很多家庭使用的是生铁浇铸而成的鼎,两边带有耳朵。在使用过程中,会造成磨损或者柴草燃烧带来氧化,所以过一段时间就会破裂,这个时候就要修补了。
潮州手拉壶 潮州手拉朱泥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演化有绪。宋以后,潮州成为陶器生产中心,潮州手拉朱泥壶是潮州陶瓷一奇葩,从清代中期,潮州朱泥壶便独具一格,广泛生产和应用,并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潮州朱泥壶主要的名家有以老安顺为代表的章燕明、章燕城、章广鑫,以及源兴柄记的吴瑞深、吴瑞全。 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制作工艺源于江苏宜兴紫砂壶,清初开始被引进到潮州枫溪。经三百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几
潮汕文化——潮汕工艺之潮州工夫茶艺 潮州地区饮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当时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有诗曰“燕阑欢伯呼酪奴,鸾旌凤吹光寒儒”,其中酪奴即是茶的别称。至清代中期,潮州地区饮茶已蔚然成风,清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中就有了“工夫茶”的最早记载,当时工夫茶冲泡方法业已形成规范。 现在,潮州工夫茶的分布以潮州为中心,辐射整个潮汕地区,在东南亚等地也有较强的影响力。 潮州工夫茶之冲泡用茶,以乌龙茶类为宜,其中尤以
潮汕工艺|玉浦风炉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日常煮饭、烹茶、冬天取暖、烘干衣物……曾经,生活中处处少不了风炉,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关于“家”的温暖记忆。在揭阳,玉浦风炉,享誉已久,特点是其火路通畅,用料节省,火力集中,且炉体美观而耐用。据载,清朝末期,玉浦人便开始利用粘土手工制作柴炉、炭炉、草炉等各种类型的泥炉,俗称“风炉”。至民国,玉浦的制炉技术已趋成熟,规模逐步扩大,由原来的家庭小作坊发展到前店后坊产销一体化的炉铺
一生所爱 乡音无改——林伦伦 方言学家、中国语言文学二级教授 林伦伦的外孙女小地球最近在外公家裏过暑假,她在广州长大,但能说一口标準的潮汕话,林伦伦谈到这一点不免骄傲:她说得很好。 林伦伦,广东技术师範大学二级教授,国家语言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