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艺|潮式粿品制作技艺 粿品是潮汕地区传统节日中用于敬神酬神、祭拜祖宗和祈福祝福时重要物品,每个时节做的粿品都各不相同,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潮式粿品的种类繁多,有鼠粬粿、红桃粿、小米(烧卖)、甜粿(年糕)、无米粿、朴籽粿、菜头粿、酵粿、马铃薯粿、栀粿、乒乓粿、潮汕粉粿、石榴花粿、双拼粽球(粽子)、包子、水晶球等多个品种。 按照原材料不同,不同粿品制作技艺也有不同,如鼠粬粿制作流程要先将精摘的鼠粬草芯叶洗净入锅
潮汕工艺|揭阳剪纸 揭阳剪纸是揭阳地区一项民间传统工艺,老一辈人称之为“铰花”。 揭阳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按适用范围可分为酬神喜庆、祭祀丧俗、欣赏装饰三大类。酬神喜庆剪纸以礼花类为主,颜色以红、橙和金为主,緑、黄为附,作配称。礼花也叫喜花,主要用于酬神供品的装饰。祭祀丧俗中的剪纸主要用于烧制祭品的装饰,所用纸张选用为蓝、青、黄、白色纸或金、银纸。欣赏剪纸一般比较写实,通常用在于家居装饰,如镜屏装挂或贴
潮汕珠绣 珠绣工艺是在专用的米格布上根据花之源自主设计的抽象图案或几何图案,把多种色彩的珠粒,经过专业绣工纯手工精制而成。 用针穿引珍珠、玻璃珠、宝石珠,在纺织品上组成图案的刺绣。珠绣具有珠光灿烂、绚丽多彩、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的艺术特色。 珠绣主要有珍珠绣、玻璃珠绣等。珍珠绣始见于隋唐。据《通典》记载,隋代京城游乐场里的艺人“盛饰衣服,皆用珠翠”。唐代《杜阳杂编》记载,宫廷有珠绣被面
潮汕文化——潮汕话之方言南北东西话地名 凤凰山乌岽天池 不久前到澄海访友,猛然发现澄海隆都和东里相邻两镇有四个村地名特别有意思:上西、下西、上北、下北——全部由方位语素构成。 汉语地名中方位语素的运用,是地理空间元素在地名内涵中的呈现手段。含方位语素的地名,以某一视点(站位)的方向或特定区域内的方位命制。地名在“东、西、南、北、中、上、下、前、后、内、外、边”等字的使用上,全国各地情形相似。但在潮汕地区,表示方位的字有自己的特点,还
揭西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贡山王氏灰塑》 贡山王氏灰塑 灰塑,又称「灰批」,最初起源与泥塑密不可分。中国的泥塑,历史悠久,汉代应劭《风俗通》便有「女娲抟黄土作人」的记载,中国的泥塑确实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迄
潮汕手艺|棉湖剪刀 棉湖剪刀以其造型美观,锋利耐用而同"王麻子"、"张小泉"等名剪齐名。该产品是揭西棉湖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棉湖,早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7),就以手工业发达、商贸繁荣著称。俗语“一庵埠,二棉湖”足见棉湖的兴旺发达。如今,棉湖的工业发展仍然走在揭西的前沿。作为揭西的对外窗口镇的棉湖,果然名不虚传。这座面积33平方千米的千年古镇,除了现代商业气息浓烈,古朴
潮汕日历 2024潮历 正版视窗杨经纬主编签售版 家己人的文化日历 全新的封面设计全新的内容排版 新鲜的潮汕美图全面的品质提升 2024《潮历》|全新登场啦 2024《潮历》新品 2024《潮历》亮点 2024版《潮历》封面将代表潮汕 …
潮汕手艺|汕头瓶内画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是粤东地区的中心城市,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底蕴深厚,工艺美术历来在潮汕地区居首要位置,木雕、石雕、玉雕、贝雕、微雕、微书、瓶内画、磨漆画、纸浆画、纸花画、手工纸花、人造丝花、纱丁、花灯、香稿塑、抽纱、珠绣、机绣、手绣、勾针通花、瓷板画、彩瓷、剪纸、金属工艺、竹藤工艺、陶艺、香包、彩蛋等等,门类齐全,品种繁多,人才济济,曾是全国重点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各项展览评比中屡获大奖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潮汕催生礼送祝福 催生,又称催产,是产妇在临产前后,其家庭成员、亲戚朋友以及助产妇女等人,通过赠送礼物等多种方式,祈望婴儿顺利出生,母子平安的一种习俗。赠送各类食品是母亲为临产女儿催生最常用的办法。这些食物的品种、数量、制作方式,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定和特有的含义。产妇的娘家人通过这种形式,祈望产妇吃下这些食物后,能够补充体力,并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力量,寄托了他们对产妇顺利分娩的祝愿。 蛋是母亲送给临产女儿最常见的
首批广东省乡村旅游优质项目名单公布!看看潮汕谁的家乡上榜了 近日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 首批广东省乡村旅游优质项目名单 共有11个项目上榜 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东华村 榜上有名 去年9月,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 …
这位“高考状元”的成绩不用屏蔽!四百多年前的潮汕学霸了解一下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代,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 …
潮汕工艺|“有瓷即有彩”—潮州彩瓷烧制技艺 潮彩在清末的潮州,彩瓷彩绘就运用新彩颜料,结合传统釉上彩绘艺术并运用国画技法,吸收潮州民间姐妹工艺,如潮绣、潮州木雕、潮州剪纸、民间绘画(如漆画、墙画、佛画)等传统工艺表现手法,融入到潮彩表现形式中来,从而形成了独特地方风格彩瓷彩绘流派之一。 潮州彩瓷具有构图饱满、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线条流畅、优美生动、格调高雅的特点。 潮州陶瓷历史久远,可谓“有瓷即有彩”。据考证,唐宋时
潮汕文化|潮汕话之潮语称婆母以“大家”现象溯源 刘万章《广东潮阳的儿歌》(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周刊1936年第8期)录:“媳妇绣鞋给大家,鞋顼绣有鲤鱼鸟,鞋尾绣有银鸳鸯。”《潮州民歌》(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民俗》周刊第9期)录:“一丛松柏倒落坑,行孝媳妇敬打家:提起银瓶温烧酒,提起牙筷挟虾生。(自注:打家,姑也,夫之母。)” 潮汕方言称谓中,妇女称婆母作“大家”,是一古语词。 《说文》:“家,居也。”“家”的本义是居住地。在西周春秋
潮汕民俗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木偶戏(揭阳铁枝木偶戏) 铁枝木偶(纸影戏)传入粤东有七百年左右的历史,是潮汕地区戏剧艺术的奇葩。晚清以前,纸影戏叫“竹窗纸影”,以牛皮雕成各种人物形状,彩色装饰,表演时台内置一油灯,台面装一竹框,以透明白纸糊之,以为投影之所,故名“竹窗纸影”。至清末,改影现为形现,即牛皮雕形而为木偶造型,背部及两手穿铁线三条作为操纵,台前改挂绣幕,成木偶戏,普遍仍称纸影戏、皮猴戏或圆身戏。木偶戏从属于地方剧种,当地皆为潮音班。晚清至民国
潮汕手艺——手钩花 手钩花,即钩编织服装,是传统的潮汕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其一针一线在心灵手巧的潮汕妇女的手中,便能使之成为一件件时尚美丽的服饰摆件。一针一线,一抽一勾,曾经的技艺,现在的回忆,勾花的故事。待我细细告与你知。这是什么?“针啊”干嘛用的?“我母鸡啊”(不知道) 不奇怪,因为一开始小编我也不知道这针是干嘛用的,咳咳咳~不知道的同学注意听讲啦 勾针 勾针又称“花针”是奶奶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