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受降处”有望成文保单位-潮汕历史文化; “汕头受降处”有望成文保单位 位于外马路131号的受降处旧址。 1945年9月29日的《岭东民国日报》报道了当年日军在汕头签约投降的经过。 1923年汕头市政改造计 …
黄毅生“老市区记忆”油画展作品赏析-潮汕书画; 黄毅生“老市区记忆”油画展作品赏析 汕头经济特区报社资深编辑黄毅生个人专题油画展“百载商埠·老市区记忆”,6月5日起在市区东厦北路春兰园3+3艺术生活馆举行 …
潮汕风俗之潮州人的年夜饭:年三十下午祭祖,是潮州人过年习俗之一 年三十下午祭祖,是潮州人过年习俗之一,而祭祖的菜肴中,卤水鹅可谓重中之重。要知道,卤味本身就是潮汕人的拿手好戏,过年也一定不能免。他们一般 …
“千年传承,四海同根” 潮汕侨乡祠堂文化(揭阳)研讨会圆满召开 7月9日,由揭阳市委统战部、广东潮人海外联谊会青年委员会、普宁市委统战部主办的“千年传承,四海同根”潮汕侨乡祠堂文化(揭阳)研讨会在普宁市举办,旨在 …
潮汕文化—潮汕工艺—麦秆贴画 【导读】潮汕麦秆贴画,是一种经过漂染加工的麦秆,剪幅成画的民间艺术。它的历史很短,仅有60年左右时间,产生于潮州城区。中国麦秆贴画以广东潮州、浙江浦江、黑龙江、广西为主要产区。特产文化:麦秆贴画是在麦秆编结的小工艺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年代,广东潮州绸缎庄开始兼营在黑底色纸片或绸缎上拼贴本色麦秆的麦秆贴画,风格简朴,销往东南亚各国。1948年,潮州“泰发号”专营麦秆贴画,销往香港。同年
潮汕工艺|外砂织席技艺 外砂织席技艺是汕头市龙湖区外砂镇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以当地盛产的芏草和黄麻编织草席,并曾作为当地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外砂织席技艺的历史悠久,相传清康熙年间当地已有简单的织席工艺,20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色席和印花席的织造印染技艺,外砂织席业逐渐进入规模化生产,至20世纪八十年代,织席业曾一度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 外砂织席技艺的工序主要包括:破草---晒草---压直---择草---
潮汕手艺|潮州饶平金漆木雕 潮州木雕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统木雕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粤东的潮州、潮安、饶平、普宁、汕头、澄海、潮阳、揭阳、揭西、惠来等旧潮州府属地区,以此故名。 潮州木雕历史悠久,饶平金漆木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饱满繁复、精巧细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 金漆木雕特点 潮州金漆木雕是在木雕作品上聚漆贴金,使其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潮汕民俗文化|潮州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传统剧目在潮剧中占据重要地位,有《荔镜记》、《苏六娘》、《刘明珠》等精品剧目;传统折子戏《扫窗会》、《杨令婆辩十本》、《闹钗》汇聚了传统潮剧的精华,被誉为“百花
潮州人的年夜饭:年三十下午祭祖,是潮州人过年习俗之一 年三十下午祭祖,是潮州人过年习俗之一,而祭祖的菜肴中,卤水鹅可谓重中之重。要知道,卤味本身就是潮汕人的拿手好戏,过年也一定不能免。他们一般选用的是品种优良的狮子鹅,羽毛灰褐色或银灰色,腹部羽毛白色。头大而眼小,头部顶端和两侧具有较大黑肉瘤,鹅的肉瘤可随年龄而增大,形似狮头,故称狮头鹅。一般的成年公鹅都有10-12公斤,分量十足。 过去,潮州人会在自家做这道菜把光鹅开腹取出内脏,洗净晾干
在潮州遇见工夫茶和凤凰单丛 潮州茶文化是岭市茶文化的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为著称,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 潮州市位于韩江中下游,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是广东“东大门”。 古城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是历代州府之治所,是全球“潮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 潮州濒临南海,东与福建省的诏安县、平和县交界,西与广东省揭阳市的揭东区接壤,北连梅州市的丰顺县、大埔县,
潮汕话之潮汕民间谚语大赏 潮汕民间谚语大赏潮汕谚语是潮汕人日常口头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潮汕人民对生活经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归纳,蕴涵着潮人的生活哲理和处事原则。以下是潮汕地区广为人知的民间谚语:1、好做初一好做十五(以牙还牙,)2、有银纸烧无银纸夫。(钱不值钱了)3、三分戏品,七分做人(为学做戏,应先学做人)4、青竹梅唔过四月八,洋梅唔过五月节。(指最后成熟期)5、好心乞雷扣。(好心好意反被反咬一口)6、死命拾着活猪屎
“花”落潮州!韩师师生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1月18日晚,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传来好消息:由潮州市文联、潮州市民协推荐的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潮州剪纸“山花朵朵开”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