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潮汕习俗之潮汕出花园

【导读】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民风民俗不同,涌现了丰富多彩的风俗,它们如涓涓之流汇成了中华文化的泱泱大海。潮汕因历史和地理原因,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文化风俗。而“出花园”的习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习俗。这种习俗随着潮人的走向世界而向外传播,在东南亚各国华人中被传承着,其仪式更传统,更繁琐。这其实是一种对家园的思念,通过对中华文化执着的守护,表达对故园的眷恋。【大潮社】古代男子15岁而束发,20

潮汕文化——潮汕习俗之潮汕成人礼:七月初七出花园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这一天,潮汕大地很多人家的父母,都要为自己的儿女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出花园”仪式,祝贺他们长大成人。出花园和古代的加冠、及笄一样,都是为祝福子女长成而举行的仪式。不过,有别于加冠、及笄,出花园的仪式饱含哲理,耐人寻味。其寓意是:各位儿女,你们的孩童年代,在父母的呵护下,好像生活在一个草木芳菲、蝶舞蜂喧、花香鸟语的花园中,无忧无虑。如今你们已经年满15岁,长大成人了,不能永远生

潮州枫溪大窑五彩

在南方有一种老窑瓷器让人感到迷惑,这种瓷器釉面发黄,并且开着非常细小的纹片。所绘的图画色彩艳丽,大红大紫,色调非常特殊。瓷器表面没什么光泽,不像其它窑口的瓷器那么硬亮,甚至有柔软的感觉,看起来十分老旧。北方的藏家因为较少接触到,常常当成清代或者明代的瓷器。其实,这是民国时期广东潮州枫溪大窑五彩瓷。近几年,枫溪大窑五彩因其风格的独特性而开始受到陶瓷学界的关注。 彰显民俗味 市场走海外

潮汕地区的端午习俗,你知道多少?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潮汕人 …

潮汕工艺|建筑技木结构营造技艺(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

大木作是我国传统建筑营造的核心技艺,主要应用于建筑主体为殿堂、厅堂的宫殿、寺庙、祠堂、府第等。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是在继承中原主流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大木作技艺,其广泛应用于潮州地区的寺庙、祠堂、府第民居等。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的历史悠久,唐潮州开元寺、潮阳西岩寺、潮阳灵山寺和宋潮州许驸马府、揭阳学宫、揭阳城隍面、潮阳四序堂等现存的唐宋建筑,为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的历史、

潮汕工艺|老香橼(佛手瓜)制作技艺

老香橼(佛手瓜)是广东揭阳著名的水果加工制品,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揭西县的棉湖镇,普宁市流沙镇、池尾镇、里湖镇、石牌镇、梅林镇和华侨管理区,产品畅销港澳台、日本、韩国、俄罗斯、东南亚、欧美等地区和国家。 佛手为枸橼的一个变种,产于广东、广西的称为“广佛手”,是传统的名贵中药,位列十大广药之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枸橼产闽广间……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明代何乔

潮汕工艺|潮式朥饼制作技艺

朥饼是潮汕民间的传统糕饼,因其饼皮酥薄脆,亦称“酥皮朥饼”,其中以植物油做饼皮的,又称“素饼”。潮式朥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清嘉庆甲戌李书吉、王恒重修《澄海县志》云:“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士庶家以月饼相馈。”光绪甲申周恒重监修《潮阳县志》云:“中秋,制团圆饼,号月饼,晚间玩月以为乐……”这里所说的“团圆饼”,就是民间通称的朥饼。 潮式朥饼制包括制馅、包饼、烤制三大环节。制馅主要分为豆沙、

潮汕工艺|普宁抽纱

普宁抽纱,是潮汕抽纱的名产地之一,素以工艺精巧,图案新颖,品种多样,规格齐全而著称,早在清末民国初便驰名海外,迄今已有近百年生产历史。  普宁抽纱起初是揭阳、潮阳县的边邻乡传入本县洪阳、南溪、广太一带乡村的。1930年初,普宁始有经营抽纱业的商号。1934年至1941年,潮汕抽纱进入全盛时期,普宁加工投放区也由原洪阳、南溪、广太扩大到赤冈、大坝一带,本县抽纱二、三、四盘商有成美、源泰、桂源、光记、

侨乡的山,潮汕有故事

神州大地,万山高耸。山神崇拜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宗教文化现象。人形化的山神不仅具有人格、人性,而且完全以人的形象出现,这是人的思维高度抽象化的产物。 …

潮汕地区是怎么把茶喝到极致的?

饮早茶、午茶、夜茶,是广府文化的一大特色。广东茶楼饭店一日三道茶市、饭市叠连不断,而潮汕大地茶风更盛,处处洋溢着品饮工夫茶的人文景观。广东省人均茶叶消费量排全国之首,潮汕地区人均消费茶叶量更是位居广东各城市之首,凤凰单丛茶一直有稳定的销量。  在潮州有“城茶”“闲间”之说。何谓“城茶”?何谓“闲间”?《广东茶道》记述:“城茶这个说法,至少在经历过民国的人们当中,应该是一种流行的说法。”  历史

潮汕工艺|潮州推光金漆画

潮州推光金漆画历史悠久,始于清代。清乾隆《潮州府志》记载,“明清以来,营建宫室,必先祠堂,雕梁画栋成风”,潮州地区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的丛熙公祠中已有金漆画装饰,由此可知,潮州推光金漆画在清代后期已成为当地传统建筑装饰及神器装饰的重要方式。 顾名思义,潮州推光金漆画是在推光漆板上用金粉和金箔创作的画。其创作要在光素的漆面上,用红漆按需要绘好画面,待红漆将干而未全干略带黏感时贴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汕头市濠江区濠江舞狮游大锣鼓

春节期间潮汕的文娱活动甚为活跃,有舞龙、舞蜈蚣、猜谜等,其中舞狮和游大锣鼓是较为普及,最为引人瞩目的。春节期间,舞狮是较受人们欢迎的。潮汕狮舞有两种:一种是“文狮”,一种是“武狮”。“文狮”由两个人分别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执葵扇,引大狮边舞边走路,狮子也不断抖鬃、打滚。每遇有人在门前燃放鞭炮,舞狮队就得停止行进,向主人拜年。“武狮”拜年对象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当

潮汕文化|昔人英名耀潮邑——盘点潮汕纪念名人的地名

以著名人物的名字作地名,中外皆有。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就包含了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和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的名字,前苏联的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是为纪念两位领袖而更名的。在中国,山西左权县、陕北志丹县、吉林靖宇县、黑龙江的尚志市、北京城的张自忠路等,都以革命先烈或民族英雄的名字命名。  在潮州府辖地,名字被用做地名,影响最深远的是韩愈。韩愈被贬潮州后,传道起文,劝农驱鳄,政绩卓著。后世感恩的潮人便

潮州话里的潮州文化—从猪槽到暹罗

潮州话有一个流行极广、颇具幽默感的熟语——从暹罗诐到猪槽。意谓话题甚广,滔滔不绝。今天就从它切入谈潮州话里的潮州文化。不过,我想换个顺序:从猪槽到暹罗。也许这样更合乎常人的思维习惯:由近及远,自源到流。 猪槽,主要在农村,是重要的养猪用具。“猪槽”一词,表明潮州人喂猪是投料入槽(不是撒地面);其高频率的使用,反映潮州农村养猪业较重的分量、较高的普遍性。 有点匪夷所思的是,

揭西钱坑大夫祖祠

揭西钱坑大夫祖祠。拜亭。  大夫祖祠,又称广业祠、林鸣鸾知府祠,堂号“源远堂”,位于揭西县钱坑镇顶联村湖眉村,坐东向西偏西北,面阔七间,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建筑面积1661.73平方米,建成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2012年重修。  祠堂正面建三山门楼,全由石件构成。门匾刻:“大夫祖祠”,门楼立柱上面皆石梁架及石雕,三面石壁皆浅浮雕图饰。门楼前有一对姿态雄伟的石狮。祠内三厅二天井。厅

潮汕这个著名侨乡,走出三位华侨作家!

龙湖区外砂镇(现分为外砂、龙华两个街道)是一个著名侨乡,从这里走出去的华侨中不但涌现了众多工商界巨子,而且出了不少文人墨客。王君实、沈侠魂、陈述 …

潮汕特产|潮汕蘸酱:蒜头朥、葱珠朥

这两兄弟可谓师出同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基本每家每户必备。“朥”在潮汕方言里,是猪油的意思,潮州人喜欢用猪油来炸蒜泥,慢火炸至金黄色就成为“蒜头朥”,是调味的妙品。在珠三角地区,蒜蓉蘸料大多是过一下油,略带辣。但是潮人却是会细细慢慢炸,让蒜头的香味彻底跳升到另一个阶段。猪油放上葱花还可炸成“葱珠朥”,新鲜的葱花在热朥中均匀煎炸至焦黄,关火后利用余温将两者的香气彻底混合融合,可口开胃,

潮汕文化——潮汕习俗|汕头捕鱼习俗

渔民以捕鱼为生,解放前生产工具十分落后,渔船全是木帆船,既没有通讯设备,又没有天气预报,风云变幻莫测,死生只在瞬息之间,因此留下一套独特的生产习俗。每年正月初五过后,渔船要出海捕鱼时,必须到海滩拜海神,以祈出入平安,渔产丰收。建造新船,必先择日看时,然后在船坞安上龙骨(即渔船的中心骨架),并用妇女戴头的银制高鬃,插上金花红绫,放在龙骨处,名谓“压槽母”,候墨绳打毕,才将其收回家,意谓可获头棕(高产

潮汕手艺|潮州饶平金漆木雕

潮州木雕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统木雕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粤东的潮州、潮安、饶平、普宁、汕头、澄海、潮阳、揭阳、揭西、惠来等旧潮州府属地区,以此故名。 潮州木雕历史悠久,饶平金漆木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饱满繁复、精巧细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 金漆木雕特点 潮州金漆木雕是在木雕作品上聚漆贴金,使其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潮汕工艺|浮洋方潮盛铜锣制作技艺

浮洋方潮盛铜锣与武汉铜锣、苏州铜锣在制作技艺上渊源相承。浮洋方潮盛铜锣制作技艺分布于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浮洋墟及仙庭村,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清代咸丰年间,浮洋镇仙庭村的方明治到福建省连城县谋生,拜当地一位铜锣师傅为师,学会了铜锣制作技艺。回乡后,方明治创办作坊,独家制作铜锣。方明治创办的铜锣作坊位于仙庭村侍御宗祠后,至今遗址仍称“铜锣城”。后为营销方便,铜锣作坊迁址于

潮汕工艺——潮汕工艺之潮汕陶瓷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潮州陶瓷文化,积淀深厚。至少在唐高宗仪凤——调露初年(公元676-679年),潮州已有较大规模的陶瓷生产,并出现了釉下点褐彩瓷器。潮州已获“中国瓷都”称号,湘桥区也是仅次于枫榽的瓷都第二大产区。潮州陶瓷分美术陈设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和特种陶瓷等大类,美术陈设瓷又分人物瓷塑、通花瓷花、动物瓷和花瓶(盘)彩绘等。。潮州陶瓷已有近百件作品在全国评比中获奖。代表作有《金陵十二钗》、《

潮汕也有姓迟:临朐四杰之一迟凤翔

  明代,山东临朐一位迟姓才子出任京官,为官清正,不阿权贵,并以廉著称,受到朝廷的赞赏。晚年引退回乡后,在家著书讲学,成为县内的四大才子之一。 …

潮汕手艺|潮州彩瓷

潮州彩瓷简称潮彩,是汉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广东省潮州市陶瓷业运用新彩颜料,结合传统釉上彩绘艺术而成独特地方风格的彩瓷品种。其构图饱满、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线条流畅、优美生动、格调高雅。工艺历史悠久,唐宋时期潮州就有陶瓷生产。潮州彩瓷通过艺人的不断推陈出新,演变并世代相传,形成了具有岭南文化独特地方风格的陶瓷釉上新彩绘品种,体系完整,名师巧匠辈出;工艺精湛,佳作精品无数,饮誉海内外。列广东省省级非物

潮汕民俗——肚兜

【导读】肚兜又称“抹胸”,潮汕人叫“肚腰”,盖围于“肚”而系于“腰”之故。潮汕地区的肚兜呈略扁的八角状或者椭圆状,利用边角料拼缝而成,左右对称的二三层以上厚布料,表面用几十块三角形小布片拼接而成,其上边角部缝有长布带子以供吊挂于脖子上,两侧边角也有带子供围到腰背扣绑。潮汕地区的很多小孩子常年都是带着肚兜,为的是避免大人没有及时给孩子添衣保暖而生病。潮汕人认为,肚子(俗称“软肚”)是身上比较柔弱的部

火出圈!潮汕“广场舞”亮了

一声清脆的“嘭”,一根木槌在手中飞转,在一次次“8”字形的转动中顺着抛物线飞出指间,下一秒又牢牢停在掌心。身穿戏服、脸画油彩的少年们双手持槌,伴着节奏明快的锣鼓声变换队形,大步向前……  这个场景开启了不少潮汕孩子的英雄梦,玩转英歌槌,跳起英歌舞,是街头巷尾最热闹的场景之一。英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舞蹈艺术,也是广东潮汕地区潮阳一带最受欢迎的“广场舞”。  林泽加是汕头市潮阳区

潮汕文化|潮州话的正反对语

潮州母语,包括口语、俚语、俗语、歇后语。它本真质朴,属于草根文化,是中华汉语文化的一个矿藏,有待人们的珍爱与开发。如果你有意收集其正反对语,十分有趣,也很神奇。笔者已捡拾了若干,撷取几则供读者品赏和娱乐。  浊对清,衰对兴,偏邪对正经;内对外,嫁对(母子),相怨对(口皮)破;甜对苦,“安”对(女亩),(不会)生对大肚;俗对雅,咸对(斩食),无粕对有坪;邪对正,戆对定,惰做对力拼;输对赢,坐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