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肚兜

【导读】肚兜又称“抹胸”,潮汕人叫“肚腰”,盖围于“肚”而系于“腰”之故。潮汕地区的肚兜呈略扁的八角状或者椭圆状,利用边角料拼缝而成,左右对称的二三层以上厚布料,表面用几十块三角形小布片拼接而成,其上边角部缝有长布带子以供吊挂于脖子上,两侧边角也有带子供围到腰背扣绑。潮汕地区的很多小孩子常年都是带着肚兜,为的是避免大人没有及时给孩子添衣保暖而生病。潮汕人认为,肚子(俗称“软肚”)是身上比较柔弱的部

火出圈!潮汕“广场舞”亮了

一声清脆的“嘭”,一根木槌在手中飞转,在一次次“8”字形的转动中顺着抛物线飞出指间,下一秒又牢牢停在掌心。身穿戏服、脸画油彩的少年们双手持槌,伴着节奏明快的锣鼓声变换队形,大步向前……  这个场景开启了不少潮汕孩子的英雄梦,玩转英歌槌,跳起英歌舞,是街头巷尾最热闹的场景之一。英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舞蹈艺术,也是广东潮汕地区潮阳一带最受欢迎的“广场舞”。  林泽加是汕头市潮阳区

潮汕文化|潮州话的正反对语

潮州母语,包括口语、俚语、俗语、歇后语。它本真质朴,属于草根文化,是中华汉语文化的一个矿藏,有待人们的珍爱与开发。如果你有意收集其正反对语,十分有趣,也很神奇。笔者已捡拾了若干,撷取几则供读者品赏和娱乐。  浊对清,衰对兴,偏邪对正经;内对外,嫁对(母子),相怨对(口皮)破;甜对苦,“安”对(女亩),(不会)生对大肚;俗对雅,咸对(斩食),无粕对有坪;邪对正,戆对定,惰做对力拼;输对赢,坐对行,

潮汕工艺|潮州麦秆剪贴画

潮州麦秆剪贴画工艺最初以编织形式出现。旧时每逢清明时节,乡下人采用刚收割的麦秆织成篮、笠、桌椅、轿子、扇子、骏马等小工艺品,卖给城里下乡的扫墓人,以后才逐步变化形成的麦秆剪贴画。20世纪40年代,潮州麦秆剪贴画的产品是黑布底本色麦秆平面画,作品主要销往香港、东南亚各地。 潮州麦秆剪贴画从原来之黑布本色贴画,经艺人们不断研究创新,衍生出无数新品种,品种花式也很丰富,每个品种都有百个以上花

潮汕特产|潮汕蘸酱:梅膏酱

有一首叫《正月桃花开》的潮汕民谣。讲述一位假装怀孕的妇女,在一年中各个月份最想吃到的食物。歌词中提到一种叫“青梅槌白糖”的民俗食物,指的就是这梅膏酱。潮汕、梅县、福建上杭一带出产肉厚核小的青梅,但由于青梅不易保存,于是潮汕人多把青梅加盐和糖腌制成如同果酱一样浓稠爽滑的梅膏酱。一份完美的梅膏酱,应该是这样的:颜色自然橙黄,无沉淀;色泽光亮饱满,不浑浊;香气酸甜适中,不刺鼻;酸梅果肉清晰

潮汕工艺|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

枫溪手拉朱泥壶是潮州一种代代相传的民间茶具,是中国茶具制作主要地区之一。手拉朱泥壶的生产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潮州市陶瓷生产和贸易的中心枫溪及周边地区。 枫溪手拉泥壶当地俗称“土罐”,是潮州工夫茶主要选用的茶具,清代中期以前多仿制宜兴名壶。清初诗人陈恭尹有《咏潮州茶具》诗:“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光绪间金武祥著《海珠边琐》亦云:“潮州人茗

西陇灯笼

广东省普宁市西陇村传统手工业。西陇灯笼的来源悠久,据《辞源》注述:相传西汉时民间艺人就用各地所产的竹、木、葛草、麦秸兽角、金属等材料制作彩灯,到了唐代,已形成元宵观灯的风俗,并形成购销元宵灯的灯市。唐玄宗年间,曾颁布农历正月十五日前后三夜为元宵灯节。西陇用竹编制的灯笼,除了少数属于平时祠堂或富家所用之外,主要是属于庆元宵的彩灯类,相传编制的技术是明朝初年何野云(道教名师,俗称虱母仙)为西陇建寨门时

潮汕工艺|潮式粿品制作技艺

粿品是潮汕地区传统节日中用于敬神酬神、祭拜祖宗和祈福祝福时重要物品,每个时节做的粿品都各不相同,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潮式粿品的种类繁多,有鼠粬粿、红桃粿、小米(烧卖)、甜粿(年糕)、无米粿、朴籽粿、菜头粿、酵粿、马铃薯粿、栀粿、乒乓粿、潮汕粉粿、石榴花粿、双拼粽球(粽子)、包子、水晶球等多个品种。 按照原材料不同,不同粿品制作技艺也有不同,如鼠粬粿制作流程要先将精摘的鼠粬草芯叶洗净入锅

潮州手拉壶

潮州手拉朱泥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演化有绪。宋以后,潮州成为陶器生产中心,潮州手拉朱泥壶是潮州陶瓷一奇葩,从清代中期,潮州朱泥壶便独具一格,广泛生产和应用,并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潮州朱泥壶主要的名家有以老安顺为代表的章燕明、章燕城、章广鑫,以及源兴柄记的吴瑞深、吴瑞全。 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制作工艺源于江苏宜兴紫砂壶,清初开始被引进到潮州枫溪。经三百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几

潮汕手艺|陶瓷微书

陶瓷微书是将中国书法艺术与彩瓷艺术完美结合的民间绝技之一,其历史久远;艺人既保持传统风格,又不断创新,现在已被列为“非遗项目”。 微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的一种,源远流长。从良诸文化到各朝代几乎都有过微书作品存在,然而,由于此绝技必须心手合一,而且凭裸视书写,一笔一画清晰可辨,费时耗力,难度很大,能成此技者寥寥无几。 陶瓷微书创作艰巨,烧制过程的难度大,作品十分稀少弥显珍贵。

潮汕民间姓氏故事

姓文化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欧洲人普遍使用姓氏历史还不上400年,有些地区直到20世纪尚未普遍使用。1935年,土耳其以法律形式规定使用姓氏。1875年, …

潮汕工艺|潮州花灯:“灯彩奇葩”

潮州花灯流传于广东省潮州市辖下的广大地区,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明嘉靖丙寅(1566年)潮泉二部校正重刊《班曲荔镜戏文》第一出“观灯”中,“三街六巷好灯棚”的唱词就佐证了当时潮州花灯的繁盛。 潮州花灯从早期的迎神游灯到民间赛灯,逐渐衍变发展为节庆观赏和民间装饰的综合性灯彩艺术。 潮州花灯主要以竹、铅线、丝纸作骨

潮汕特产|潮汕贡菜

潮汕有许多带“贡”字的食品:“贡菜”、“贡腐”、“贡菜脯”、“贡豆干”等,有的人将这个字理解为“进贡”的“贡”,这是错的……  在省城广州的大小食肆,正式上菜前常有一小碟“贡菜”供食客“磨牙”。此“贡菜”切成细长条,看起来绿绿的,吃起来脆脆的。有人说这种“贡菜”是特指某一种植物,有人说与“进贡”皇帝的“贡”有关。二说皆谬,其实“贡”字不过是“酵”字的音转。潮汕方言中有“香到‘贡’倒人”、“臭到‘贡

潮汕文化——潮州歌册《龙井渡头》

歌册不能仅是“家族记忆”杨佩华给汕头大学学生说唱潮州歌册《龙井渡头》。  歌册潮韵,联结了四代人“广东管落潮州城,潮州各县各有名,别县事情不必唱,单唱海阳乞人听……”20世纪50年代的汕头市华坞村,每到太阳西沉之时,一位歌声优美的老妇人便会在自家院子里唱起潮州歌册中的名曲。  歌声传入邻居的耳中,又口口相传,不到半小时,院子便被闻歌而至的村民们挤满了。围坐的村民们时而安静聆听,时而跟着老妇人浅声哼

潮汕民俗文化|惠来县高跷虎狮

惠来县东陇镇寄陇村的高跷虎狮舞,是有着300年历史的传统舞蹈,该舞以猫科动物狮虎兽的原型而得名。由于当地习惯把狮虎兽读虎狮,且是踩着高跷而起舞的,因而称为“高跷虎狮”。传说中,狮虎兽能驱魔降邪。因此每当新春佳节,当地民众便跳起此舞,祈望新的一年合社吉祥平安。另者,为营造浓烈的氛围,该舞充实了武术表演。两者合一,既有威猛、滑稽、憨态可笔的狮虎舞,又有刚劲有力的武术博击;既有2米高的舞蹈造型,又有围成

潮汕珠绣

珠绣工艺是在专用的米格布上根据花之源自主设计的抽象图案或几何图案,把多种色彩的珠粒,经过专业绣工纯手工精制而成。 用针穿引珍珠、玻璃珠、宝石珠,在纺织品上组成图案的刺绣。珠绣具有珠光灿烂、绚丽多彩、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的艺术特色。 珠绣主要有珍珠绣、玻璃珠绣等。珍珠绣始见于隋唐。据《通典》记载,隋代京城游乐场里的艺人“盛饰衣服,皆用珠翠”。唐代《杜阳杂编》记载,宫廷有珠绣被面

潮汕手艺|惠来贝雕

以贝壳为原料,根据人物、动物、花鸟等图案对贝壳进行雕刻、磨成各种形状和光泽,再将贝壳分图分部位进行粘贴,一幅具有海洋气息的工艺美术品展现于眼前。这就是贝雕画。贝雕画是海的绮丽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具有贝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色彩绚丽,风格独特。揭阳市的惠来贝雕去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来贝雕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新兴发展的工艺美术产业(1957年已有贝壳粘制

潮州大吴泥塑

潮州大吴泥塑是一种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美术品 。其历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已有768年。清代中叶至民国初为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出现以吴潘强为代表的100多名泥塑艺人。 潮州大吴泥塑的艺术表现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印、彩,其中贴、印、彩的有机结合而形成了强烈的中华民族风格,是区别于其它雕塑和民间泥塑的地方艺术特色。大吴泥塑多取材于

潮汕手艺|饶平黄冈纱灯

黄冈纱灯是一种汉族传统手工艺品。湖北省黄冈市元宵挂纱灯历史久远。据《饶平郑氏族谱》记载:“世居漠山(今大澳乡)六世祖清隐公寓南饶,一年元宵到瓮城余氏大祠观灯,被嗤为乡下佬,归而散资助族人迁居瓮城外,后购得叶氏花园废址建大宗祠。年年上元升满棚活灯……”郑氏清隐公是明弘治时人。由此观之,黄冈上元花灯,于明代已盛之。而挂纱灯又十分普遍,凡祠堂、庙宇皆有。所以,制作纱灯,也就成为黄冈一项独特的汉族民间工艺

颜厝泥塑

长期以来,潮州大吴泥塑已誉满海内外,举凡熟悉民间工艺的界内人士皆耳熟能详。殊不知,与大吴邻村的颜厝村,尚生存着一种乡土气息浓郁,艺术风格淳朴的泥塑,姑且称之为“颜厝泥塑”吧。 颜厝泥塑俗称“安仔丁”、“吊丁”。与大吴泥塑相比有三处大不相同:一是表现内容不同。大吴泥塑多以潮剧剧目与实际生活为题,塑作三五人物,组合成舞台场景或生活场景,人物神情动态都比较写实,呼之欲活。颜厝泥塑却不然,少有

侨乡的祠堂,潮汕有故事

祠堂,又称为祠庙、祠室,也有称作家庙、宗祠的,是供奉祖宗、祭神或树立有功德的先贤形象的厅堂场所。祠堂始见于战国,两汉仅为墓祠,魏晋至隋唐中绝,宋 …

潮汕工艺|揭阳剪纸

揭阳剪纸是揭阳地区一项民间传统工艺,老一辈人称之为“铰花”。 揭阳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按适用范围可分为酬神喜庆、祭祀丧俗、欣赏装饰三大类。酬神喜庆剪纸以礼花类为主,颜色以红、橙和金为主,緑、黄为附,作配称。礼花也叫喜花,主要用于酬神供品的装饰。祭祀丧俗中的剪纸主要用于烧制祭品的装饰,所用纸张选用为蓝、青、黄、白色纸或金、银纸。欣赏剪纸一般比较写实,通常用在于家居装饰,如镜屏装挂或贴

潮汕手艺|潮汕贝雕画

汕头位于南海之滨,有着十分丰富的海底资源,1957年开始专业生产贝类工艺品,后又发展贝雕画挂屏、座屏及立体摆件等。其中潮阳海门贝雕工艺厂和礐石红光工艺厂创制的贝雕作品蜚声遐迩。 贝雕,是利用海洋中的各种贝壳,经过艺人们的精心雕磨,制成的一种工艺品。贝壳类工艺品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唐代的螺钿镶嵌漆艺久负盛名。用贝蚌螺壳材料拼贴组成工艺画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广东也是全国主要产区之一。

陈梦生:甲辰龙年说说龙

甲辰龙年说说龙 陈梦生 再过些天就是甲辰龙年。龙虽然是虚构的动物,但自古以来,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还是帝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