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艺|潮州竹笠

潮汕的竹笠,除揭西客家人的椭圆顶和军笠、学生笠的圆顶外,潮人老百姓用的都是尖顶的竹笠,分大、中、小三种。大竹笠的直径近两尺,这是一种肩背市篮买卖妇女金银首饰的人及普通人家下大雨时用的,较坚固。中型的则是用竹子青皮精工细制,里面是竹叶并铺上油纸,外面画花鸟或写字再敷上熟桐油,也很坚固耐用,是老百姓做客或妇女戴的。还有一种用竹子里皮制的,价钱很便宜,里面只有简单的竹叶,直径只有一尺余,很轻,在下面系上

潮汕特产|高堂菜脯

菜脯,即萝卜干。因萝卜在潮汕俗称“菜头”,故称“菜脯”,是潮汕地区的特产之一。产于广东省饶平县高堂镇的菜脯更以其色泽黄珀鲜艳,味道香甜,肉厚酥脆等特点而著称,深受群众喜爱。高堂菜脯美味香甜,除萝卜质优外,还有其独特的腌制方法:腌制时,按萝卜数量的多少在沙地开挖一堀,腌制前,先将拔起的萝卜去掉叶片,放进盐水桶里浸泡片刻,捞出来之后将其一一排在比较平坦的地面上晒日,当天晚上再将萝卜片放进盐水桶浸泡片刻

潮汕工艺|潮式月饼制作技艺

潮式月饼又名朥饼,是潮汕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饼食,至今己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潮式月饼除了在潮汕地区销售,还扩至全国各地并远销东南亚,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有着维系海内外潮人的饼食情结作用。 嘉庆《澄海县志》云:“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士庶家以月饼相馈。”光绪《潮阳县志》载:“中秋,制团圆饼,号月饼,晚间玩月以为乐。”清道光十九年(1839),专售潮州饼食的“元利号”在上海开业。2

潮汕工艺|玉湖炒茶制作技艺

玉湖炒茶主产于揭东县玉湖镇坪上村,其制作技艺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坪上村位于小北山主脊,地理位置独特,土质松软,呈微酸性,天然泉眼众多,给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明朝嘉靖末年(1565年)原住丰顺金欧寨的林松辉移居于现在的玉湖镇坪上村。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第13代裔孙林想,偶然间发现鸟粪中的树籽长成了茶树,其叶味道甘醇,生津解渴。他把嫩叶摘下,以生铁鼎炒干,用来

潮汕民俗文化|潮州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传统剧目在潮剧中占据重要地位,有《荔镜记》、《苏六娘》、《刘明珠》等精品剧目;传统折子戏《扫窗会》、《杨令婆辩十本》、《闹钗》汇聚了传统潮剧的精华,被誉为“百花

潮汕方言|大井蚶开嘴就退镭

“大井蚶开嘴就退镭”这句潮汕俗语用标准音翻译过来的大意是: “大井蚶开口就掉价”。 这句俗语的典故是:过去,地处韩江出海口处的大井乡捕捞或养殖的蚶质量甚佳。因为水质半咸淡的地方出产的海产品质量最为上,有其他地方出产的蚶上市,有人为了充好以便招睐顾客,张口就说所卖的是“大井蚶”,但这一口开就露馅了——卖货者的话没有大井音的韵味,证明其蚶不是大井产,自然掉价。这句俗语后来转义,

练江赛龙舟,到底有多不容易?

6月22日上午,练江和平镇下寨蚝潭湾(妈祖广场前)锣鼓喧天、彩旗飘飘、人声鼎沸,以“奋楫立潮头 拼搏高质量”为主题的2023年潮阳区第一届练江龙舟赛在此鸣 …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汕头市潮阳区潮阳英歌舞

英歌舞是一种潮汕民间傩舞。源溯明代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舞者从脸谱到衣饰,都按梁山泊好汉形象化妆,双手执木棒相互击打,以锣、鼓、号角伴奏,吆喝起舞,表现梁山泊好汉化妆打大名府的故事。这种傩舞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于一炉;阳刚而恢宏;而其中的潮阳英歌更是以豪放、遒劲闻名遐迩,极具阳刚之气,被誉为"中国汉族男子汉典型舞蹈"。它与民间剪纸和笛套音乐三者同被称之为“潮阳

潮汕话|潮汕方言“熟面熟面”与“生毛生毛”

记得小时候,老师常批评不思考不勤奋学习的同学“猪猪”。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更独特,呵斥学生整天“猪猪然”。当初只觉得这个骂法好玩,后来才发现此“骂名”值得玩味:“猪猪”就是像猪的样子,“然”源自古汉语虚词,用在实词后面表示状态,“显然”“忽然”“飘飘然”之“然”是也。“猪猪然”三个字,把现代潮州话和古代汉语两个语法形式结合起来,这位语文老师何其幽默啊!  细细想一想,潮州话“猪猪”这类用法还真不少。嫌

潮汕话|潮汕方言“支铜匙物害去”怎么回事?

小时候,家里开饭时用来舀粥的勺子,有的是用木头雕凿的,有的是用铝合金材料做的,潮州话叫做dang7si5。这个读音,在我心中的概念是“重匙”,因而纳闷:这勺子也不重啊,怎么有这个名字?  有一次,与邻居一个男孩玩耍,把木头勺子弄坏了。男孩哭着说:“支dang7si5物害去。”他妈说:“又唔是铜个、铁个,害就害哩。”我突然大悟:此物叫做“铜匙”!  这种糗事不独我有,好多人把各样勺子都叫“铜匙”。

揭阳民俗:传统手工技艺木雕

揭阳木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揭阳木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揭阳的木雕是传统手工技艺的一种,它与潮州金漆木雕有许多共同点而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表现在历史悠久,萌芽于新石器独木舟生产时期,定型于唐宋,成熟于明代;二是山海交错地理环境促成的粗犷、古朴、雄浑的风格,有别于潮州的精致;三是表现形式上既髹漆贴金,也涂赭,或饰以彩绘,呈多元化,而且以后者占主要;四是制品除建筑装饰外,更以神像、神轿、木狮、馔盒等巧

潮汕话|潮汕方言“说一道二”

我认识一对兄弟,大哥名“C一”,小弟名“C泽”,用潮州话喊大哥,熟悉的人都叫他“C乙”,不熟悉的常叫他“C泽”,与小弟混为一谈了。混淆的原因是,“一”字有“乙”“泽”两个读音,使用时未加区别、精准选择。  要讲这个“一”字,还真有话说。“一”字,原来只有一个读音:“乙”。根据专家考证,潮州话表示数目、读为“泽”的字写作“蜀”。西汉杨雄《方言》有注:“蜀,一也。”“蜀”字,正是 “烛(燭)”字的声旁

潮汕民俗文化|潮州鲤鱼舞

潮州鲤鱼舞源自唐代,从宋代开始流传于民间,至今已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表现形式。表演者是5名男子,由12个基本动作组合成不同的表演套数,形象地表现鲤鱼出滩、跃埂、啃泥(降涂)、抢食、穿莲、送鱼、三相、比目、打春、产卵、五相、化龙等动作,把鲤鱼的生活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动作刚劲有力,粗犷奔放,具有南派武功的特点。舞蹈用潮州大锣鼓伴奏,更显气势恢宏。因为鲤鱼代表吉祥、喜庆、富裕,所以潮州鲤鱼舞深受人民

潮汕文化|潮汕话之潮语称婆母以“大家”现象溯源

刘万章《广东潮阳的儿歌》(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周刊1936年第8期)录:“媳妇绣鞋给大家,鞋顼绣有鲤鱼鸟,鞋尾绣有银鸳鸯。”《潮州民歌》(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民俗》周刊第9期)录:“一丛松柏倒落坑,行孝媳妇敬打家:提起银瓶温烧酒,提起牙筷挟虾生。(自注:打家,姑也,夫之母。)” 潮汕方言称谓中,妇女称婆母作“大家”,是一古语词。  《说文》:“家,居也。”“家”的本义是居住地。在西周春秋

揭阳篾织

篾织是广东揭阳特有的一门传统民间艺术。揭阳起源于20世纪初,兴盛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揭阳民间艺人将“薄苦竹”抽成柔如丝,薄如纸的小篾条,然后以灵巧之手织成各种工艺品,如花篮、竹扇、箩筐等各种造型独特的工艺品,再在上面织上人物、花卉、书法、图案等,可谓巧夺天工。 20世纪初,揭阳月城松山一位叫林仲仁的艺人,首创篾织工艺。林自幼聪颖过人,诗词书法有很深的造诣。在此基础上,又潜

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习俗及其流变

中华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型而著称。伦理纲常深透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家庭等等各个领域,亲属之间的相互称谓也有充分的体现。潮汕先民的主体是古代中原 …

潮汕花灯

潮汕花灯是我国民间花灯艺术的一大流派,历史悠久,巧夺天工。清宣统二年(1910),潮汕花灯《红楼梦》、《白孟玉》参加南京全国工艺赛会获奖,并曾赴新加坡及伦敦展览,享誉一时。  潮汕花灯产生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证。但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新安畲民刊本《荔镜记》第六出《五娘赏灯》中已多处描写潮州城(旧称“潮州府城”)游花灯情景,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潮州歌册《百屏灯》从“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汕头澄海蚝烙节

正月,澄海各地乡村欢度新春的传统节日各具特色,有灿若星河的隆都游灯、场面壮观的冠山赛大猪、惊心动魄的盐灶拖神偶等等,异彩纷呈。我的故乡董坑村,最隆重的迎春节日则是农历正月初八的“蚝烙节”。这一天,乡亲们不论从事什么行当职业都要休假。外出的乡亲不论路途多远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而乡亲们的亲戚朋友在热情的邀请下更是纷至沓来,互致祝愿,使平时寂静的山村骤然变得热闹非凡。昔日伙伴,打个照面称兄道弟,停下

潮汕特产|潮州鱼露

早在宋末,潮州便有了腌制鱼露的“萌芽”。当时,饶平拓林湾渔民把加工咸鱼时排出的鱼汁经贮藏、煮制,成为一种美味的调味品,这就是后来的鱼露。现今的鱼露,是以海产杂鱼和江河小鱼为原料,经加盐腌渍自溶,酶解为人体易吸收,具有特殊鱼味的液体,再经提炼、精制而成。鱼露色呈赭红,味道鲜美香醇,富含钙、碘、蛋白、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潮州鱼露制作方法:1、盐腌:一般在渔场就地加部分盐,趁鲜腌渍;2、发酵:通常以自然发

潮汕话之潮汕民间谚语大赏

潮汕民间谚语大赏潮汕谚语是潮汕人日常口头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潮汕人民对生活经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归纳,蕴涵着潮人的生活哲理和处事原则。以下是潮汕地区广为人知的民间谚语:1、好做初一好做十五(以牙还牙,)2、有银纸烧无银纸夫。(钱不值钱了)3、三分戏品,七分做人(为学做戏,应先学做人)4、青竹梅唔过四月八,洋梅唔过五月节。(指最后成熟期)5、好心乞雷扣。(好心好意反被反咬一口)6、死命拾着活猪屎

潮汕民俗文化|揭阳大溪宗祠祭典

大溪宗祠祭典是以李氏宗祠的活动形式为集中代表,并以李氏宗祠总祠,各代支系按总祠风格建造的,形成传承脉系清晰的祠堂集群,形成一系列的民俗活动。代表各代的祠堂除建筑特色有明显传承外,其祭典祖贤仪式都是相同的,只有隆重和简约之差,都具有十分浓烈的地方特色,充分反映深远、博大的潮汕文化传承,教育着一代一代人民,也起到增强凝聚力,团结海内外乡亲,增强文化交流的作用。总祠位于金山北麓的揭西县大溪镇井美村。明末

潮汕工艺|隆江绿豆饼制作技艺

隆江绿豆饼制作技艺是一项闻名的潮汕传统技艺,其生产的绿豆饼外观精美小巧、油光闪亮,口感皮酥馅润、清香爽滑。历史上,隆江绿豆饼制作技艺结合潮汕人饮食习惯、消费观念而生,因其具有浓郁的潮汕地方特色,在当地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隆江绿豆饼制作技艺选用精面粉、绿豆、白糖、花生仁油、乌芝麻、水等作为加工原料。其制作技艺分为豆馅加工、饼皮加工、成型、烘焙和包装等程序。其中,豆馅加工首先要将绿豆碾破

潮汕特产|南姜白贡腐

南姜白贡腐是久负盛名的潮汕酱菜佳品。首创于澄海东里镇的樟林。 樟林的繁荣昌盛起始于清代嘉庆年间,南社港成为广东开展与东南亚各国贸易的重要港口,有人将它称之为“红头船的故乡”,不少樟林人搭乘红头船前往东南亚各国谋生。港口繁荣也带来整个樟林的繁荣,樟林数乡连成一片,有“六街四社”之说,铺户林立,豪宅华屋成片,寺院宫庙随处可见,丈夫出外谋生,侨眷在家,平日拜佛食斋,以求清静和祈祷家人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