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文化|揭阳大溪宗祠祭典 大溪宗祠祭典是以李氏宗祠的活动形式为集中代表,并以李氏宗祠总祠,各代支系按总祠风格建造的,形成传承脉系清晰的祠堂集群,形成一系列的民俗活动。代表各代的祠堂除建筑特色有明显传承外,其祭典祖贤仪式都是相同的,只有隆重和简约之差,都具有十分浓烈的地方特色,充分反映深远、博大的潮汕文化传承,教育着一代一代人民,也起到增强凝聚力,团结海内外乡亲,增强文化交流的作用。总祠位于金山北麓的揭西县大溪镇井美村。明末
潮汕话|潮汕方言“潮州人常食乜个?” “潮州人常食乜个?”见到这个问题,可能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潮州菜、潮州小吃。我的答案是“潮州物件”。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文化和历史的视角看,养活潮州人的就是潮州的乡土物产。潮州话忠实地记录了这些可以用来吃的“潮州物件”。大抵可分三类: 一类是本地、外地都有,被取了个潮州特色的名字。此类在瓜果蔬菜和海产品中最常见,如:吊瓜——黄瓜,地豆——花生,物食——零食,番葛——地瓜,番瓜——南瓜
潮汕方言|潮州头搭、头踏与搭头仔 头胎生下的儿子,潮人称为“搭头仔”。乍听起来,“搭头”似乎很“土”,其实,它不但不土,而且很“文”。 搭头,是“头搭”的倒装词,而“头搭”亦称“头踏”、“头达”、“头答”,大概从元代开始,就是戏曲、小说中的常用语,专指官员出行时,走在最前面的仪仗,如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 老夫此来不张伞盖,不摆头踏,你知老夫的这意么? 《西游记》第十二回: 来到东华门前,正撞着宰相萧瑀散朝而回,众
颜厝泥塑 长期以来,潮州大吴泥塑已誉满海内外,举凡熟悉民间工艺的界内人士皆耳熟能详。殊不知,与大吴邻村的颜厝村,尚生存着一种乡土气息浓郁,艺术风格淳朴的泥塑,姑且称之为“颜厝泥塑”吧。 颜厝泥塑俗称“安仔丁”、“吊丁”。与大吴泥塑相比有三处大不相同:一是表现内容不同。大吴泥塑多以潮剧剧目与实际生活为题,塑作三五人物,组合成舞台场景或生活场景,人物神情动态都比较写实,呼之欲活。颜厝泥塑却不然,少有
潮汕手艺|潮阳香稿塑 潮阳香稿塑又称香末塑,是一种捏塑工艺,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原来是在大神香上彩塑龙凤、花鸟、戏曲人物等形象的浮雕,因此而得名。 彩塑龙凤、花鸟、戏出人物的浮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艺人们突破彩大神香的格局范围,吸取了泥塑、纱灯的特点,发展成为有摆件、挂件等品种的捏塑工艺。摆件是精工产品,多由艺人手捏塑制;挂件属一般产品,以模具印制,批量生产。香稿塑工艺品可塑性强,重量轻,且不易损坏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汕头市潮阳区潮阳英歌舞 英歌舞是一种潮汕民间傩舞。源溯明代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舞者从脸谱到衣饰,都按梁山泊好汉形象化妆,双手执木棒相互击打,以锣、鼓、号角伴奏,吆喝起舞,表现梁山泊好汉化妆打大名府的故事。这种傩舞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于一炉;阳刚而恢宏;而其中的潮阳英歌更是以豪放、遒劲闻名遐迩,极具阳刚之气,被誉为"中国汉族男子汉典型舞蹈"。它与民间剪纸和笛套音乐三者同被称之为“潮阳
潮汕锣鼓舞狮-揭阳市惠来县潮汕舞狮 揭阳市惠来县潮汕舞狮在潮汕地区,无论是开业剪彩、工程落成或是喜庆节日,总可以看到一个热烈的场面——在潮州大锣鼓快、慢、轻、重的打击乐声中,一只或数只威武的醒狮在舞狮者的导引下,或昂首阔步,或俯颈低头,或摇头摆尾,或搔头洗耳,或舔毛擦脚,或噬炮吞烟,或登高抢球。围观者兴高采烈、击掌叫好。这就是潮汕舞狮,它是一种富有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也是一个倍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游艺节目。舞狮,大约始于汉代以后。中国原
潮汕话|潮汕方言“熟面熟面”与“生毛生毛” 记得小时候,老师常批评不思考不勤奋学习的同学“猪猪”。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更独特,呵斥学生整天“猪猪然”。当初只觉得这个骂法好玩,后来才发现此“骂名”值得玩味:“猪猪”就是像猪的样子,“然”源自古汉语虚词,用在实词后面表示状态,“显然”“忽然”“飘飘然”之“然”是也。“猪猪然”三个字,把现代潮州话和古代汉语两个语法形式结合起来,这位语文老师何其幽默啊! 细细想一想,潮州话“猪猪”这类用法还真不少。嫌
揭阳民俗:传统手工技艺木雕 揭阳木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揭阳木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揭阳的木雕是传统手工技艺的一种,它与潮州金漆木雕有许多共同点而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表现在历史悠久,萌芽于新石器独木舟生产时期,定型于唐宋,成熟于明代;二是山海交错地理环境促成的粗犷、古朴、雄浑的风格,有别于潮州的精致;三是表现形式上既髹漆贴金,也涂赭,或饰以彩绘,呈多元化,而且以后者占主要;四是制品除建筑装饰外,更以神像、神轿、木狮、馔盒等巧
潮汕文化——潮汕话方言之潮声十五音回响百余年 仅上过一年半私塾的商人张世珍,经商之余,在潮州方言应用上筚路蓝缕,编撰了潮汕第一本潮州话字典,收录8463个字,在潮汕地区乃至南洋一带广为流传使用——潮声十五音 回响百余年潮声十五音展示馆的天井树有张世珍的塑像。 第一版的《潮声十五音》。 张卓伦老师为我们讲解。 潮学研究专家林伦伦教授说,如果要我推荐一本对潮人文化贡献最大的书籍的话,我一定毫不犹豫地推《潮声十五音》字典! 百余年前
潮汕工艺|玉湖炒茶制作技艺 玉湖炒茶主产于揭东县玉湖镇坪上村,其制作技艺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坪上村位于小北山主脊,地理位置独特,土质松软,呈微酸性,天然泉眼众多,给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明朝嘉靖末年(1565年)原住丰顺金欧寨的林松辉移居于现在的玉湖镇坪上村。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第13代裔孙林想,偶然间发现鸟粪中的树籽长成了茶树,其叶味道甘醇,生津解渴。他把嫩叶摘下,以生铁鼎炒干,用来
几乎没什么人知道,外国驻汕头领事馆有几个? 曾经一篇某单位 《近代各国驻汕头领事馆》 红遍汕头朋友圈 不少胶己人 倍感自豪,说汕头历史上是 “领事风云地” “汕头版外滩” “国际大都市” …… 我说,其实没 …
潮汕话|潮汕方言“纸上的潮州话” 喂,食抑未?日昼食糜抑(不是)? 读者诸君看到这个开头,是不是有点懵?有点穿越?别急,我在用潮州话跟大家打招呼啊。我问大家:吃了吗?中午吃稀饭吗?各位要是没把大脑的“信息处理系统”切换到“潮州话模式”,当然懵了,觉得穿越很正常啦! 真有意思,我们天天说的潮州话,写成文字,却差点认不出来了。这是从文字向口语转换的问题。倒过来,将潮州话口头说的写下来,也有障碍:一是确实无字可写,二是不知有字可写。
潮汕民俗文化|揭阳乔林烟花火龙 乔林烟花火龙(俗称“烧龙”),始于明代磐溪都古乔(即今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区磐东镇之乔东村、乔西村、乔南村),现已沿革为揭阳最隆重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乔林乡的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揭阳市区西部,处于岐山之阳,榕江之滨。总人口2万多人,面积约13.2平方公里,地饶物阜,向来家蓄图籍,人习礼仪,民风淳美,交通方便。乔林烟花火龙的历史沿革可追朔至明代,历经六百多年历史演绎过程,由历代艺人的传承创作发展,广大人民
出生澄海县东里,被旅泰侨领认义侄,参与抗日和反法西斯,是出席开国大典中最年轻的爱国侨领 导读 他被旅泰侨领蚁光炎认为义侄。抗日战争爆发後,他参加暹罗华侨各界抗日联合总会。他遂继承叔父遣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泰国反法西斯斗争,当选为泰国 …
潮汕特产|高堂菜脯 菜脯,即萝卜干。因萝卜在潮汕俗称“菜头”,故称“菜脯”,是潮汕地区的特产之一。产于广东省饶平县高堂镇的菜脯更以其色泽黄珀鲜艳,味道香甜,肉厚酥脆等特点而著称,深受群众喜爱。高堂菜脯美味香甜,除萝卜质优外,还有其独特的腌制方法:腌制时,按萝卜数量的多少在沙地开挖一堀,腌制前,先将拔起的萝卜去掉叶片,放进盐水桶里浸泡片刻,捞出来之后将其一一排在比较平坦的地面上晒日,当天晚上再将萝卜片放进盐水桶浸泡片刻
潮汕舞蹈:双咬鹅舞 双咬鹅舞是潮汕颇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潮汕地区地处韩江中下游平原地琏,水草茂盛,故此盛产家禽,几乎是家家户户都畜养,其中尤以澄海狮头鹅最为著名。 “双咬鹅舞”便是在此生活素材中提炼出来的。制作道具时,首先必须制作一个象形驱壳。先用竹、藤作骨架,驱壳一般要比活鹅大数倍以上,身长2米多,高2米,头连颈高1米多。为使造型逼真,制作艺人先用活鹅拍摄站立伸颈姿态的侧身照片,再把冲洗出来的底片用幻灯机
潮汕话|潮汕方言“支铜匙物害去”怎么回事? 小时候,家里开饭时用来舀粥的勺子,有的是用木头雕凿的,有的是用铝合金材料做的,潮州话叫做dang7si5。这个读音,在我心中的概念是“重匙”,因而纳闷:这勺子也不重啊,怎么有这个名字? 有一次,与邻居一个男孩玩耍,把木头勺子弄坏了。男孩哭着说:“支dang7si5物害去。”他妈说:“又唔是铜个、铁个,害就害哩。”我突然大悟:此物叫做“铜匙”! 这种糗事不独我有,好多人把各样勺子都叫“铜匙”。
潮汕民俗文化|潮州铁枝木偶戏 潮州铁枝木偶俗称“纸影戏”,是我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系由南宋时期随中原移民传入的皮影戏演变而来。清代以后,为满足观众视觉欣赏需要,艺人们逐渐把舞台蒙上的白纸去掉,把偶像从平面改为圆身,于是“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在当时称为“圆身纸影”。后经艺人不断实践,逐步形成偶像舞台表演。潮州铁枝木偶偶像由连在后面的三枝铁枝操纵,保留了皮影操纵特点;剧目、表演动作、音乐唱腔与潮剧相同;表演
潮汕方言|大井蚶开嘴就退镭 “大井蚶开嘴就退镭”这句潮汕俗语用标准音翻译过来的大意是: “大井蚶开口就掉价”。 这句俗语的典故是:过去,地处韩江出海口处的大井乡捕捞或养殖的蚶质量甚佳。因为水质半咸淡的地方出产的海产品质量最为上,有其他地方出产的蚶上市,有人为了充好以便招睐顾客,张口就说所卖的是“大井蚶”,但这一口开就露馅了——卖货者的话没有大井音的韵味,证明其蚶不是大井产,自然掉价。这句俗语后来转义,
老子英雄儿好汉,这位潮阳籍艺术家之子是中国电影第一位童星 1988年秋天,笔者到北京公干,回来时顺道到上海拜访了当时已是79岁高龄的潮阳籍电影艺术家郑正秋之子郑小秋。想不到翌年,这位中国首位电影童星便驾 …
潮汕花灯 潮汕花灯是我国民间花灯艺术的一大流派,历史悠久,巧夺天工。清宣统二年(1910),潮汕花灯《红楼梦》、《白孟玉》参加南京全国工艺赛会获奖,并曾赴新加坡及伦敦展览,享誉一时。 潮汕花灯产生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证。但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新安畲民刊本《荔镜记》第六出《五娘赏灯》中已多处描写潮州城(旧称“潮州府城”)游花灯情景,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潮州歌册《百屏灯》从“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汕头澄海蚝烙节 正月,澄海各地乡村欢度新春的传统节日各具特色,有灿若星河的隆都游灯、场面壮观的冠山赛大猪、惊心动魄的盐灶拖神偶等等,异彩纷呈。我的故乡董坑村,最隆重的迎春节日则是农历正月初八的“蚝烙节”。这一天,乡亲们不论从事什么行当职业都要休假。外出的乡亲不论路途多远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而乡亲们的亲戚朋友在热情的邀请下更是纷至沓来,互致祝愿,使平时寂静的山村骤然变得热闹非凡。昔日伙伴,打个照面称兄道弟,停下
潮汕工艺|潮州竹笠 潮汕的竹笠,除揭西客家人的椭圆顶和军笠、学生笠的圆顶外,潮人老百姓用的都是尖顶的竹笠,分大、中、小三种。大竹笠的直径近两尺,这是一种肩背市篮买卖妇女金银首饰的人及普通人家下大雨时用的,较坚固。中型的则是用竹子青皮精工细制,里面是竹叶并铺上油纸,外面画花鸟或写字再敷上熟桐油,也很坚固耐用,是老百姓做客或妇女戴的。还有一种用竹子里皮制的,价钱很便宜,里面只有简单的竹叶,直径只有一尺余,很轻,在下面系上